
语文四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三单元课文分析
9、自然之道
课文按照事情开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平安,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非常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假如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只幼龟探头侦察突然被一只嘲鸫咬啄时,向导对焦急的作者及其同伴说的话,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同时也用向导的话点明了课文的主题: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
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明晰地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
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开展到震惊与懊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开展到发出非常难过的悲叹。两者对太平洋绿龟习性的理解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做法与感情的不同。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那么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
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摇篮:指发源地。课文中指黄河流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优越,合适人类生存,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里采用的是比喻说明方法。
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道路,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指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局部,也叫河槽或河身。
悬河:是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故称悬河。
沉积:指河流流速减慢时,水中所挟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沉淀下来,淤积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
水土流失:土地外表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11、蝙蝠和雷达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平安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表达思路明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平安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局部: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
来探路的。
第三局部: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平安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创造有所启示。
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关于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络课文重点归纳,如:“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平安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拟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非常平安〞。
12* 大自然的启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清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消灭了。
人类的教师?短小而又充满兴趣,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创造、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创造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