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小学语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后教学活动。)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提出问题?
生:可以从课文一部分内容提问。
生:也可以从全文内容提问。
师:不错。现在大家运用这两种提问方法,记录自己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整理问题清单,教师下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4页书后问题第二题,根据阅读提示语,看一看,我们在阅读中,还可以怎样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边引导阅读材料内容,边整理问题清单。)
生:我从阅读提示语中了解到,这三个问题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生:除了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还可以从课文的写法进行提问。
生:还可以从课文得到的启示或者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提问。
师:请再看你的问题清单,理一理,看一看你的问题清单里提出的问题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提问的?
生:我认为第一个问题是从课文内容提问的。
生: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提问的。写法就是表达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表达方法?
生:比如开门见山。
生:比如前后照应。
生:还有详略得当。
生:还有先总述后分述。
师:好的。现在,小组内进行问题分类。
(小组进行活动,进一步明白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师: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文章第二节运用提问的方式,好处是什么?
生: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我们的阅读兴趣。
生:是呀,我读到这里,就想往下读,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师:继续努力。问题二:课文写了三次实验过程,请从文章中找到实验做法和实验结论。生: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结果是蝙蝠可以自由飞行。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第一次实验结论告诉我们,眼睛与蝙蝠的飞行没有关系。
生:第二次实验是把蝙蝠的耳朵塞上,结论是蝙蝠到处乱撞。
生:第三次实验是把蝙蝠的嘴巴封住,结果是蝙蝠也是到处乱撞。
师:这两项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告诉我们,嘴巴和耳朵对于蝙蝠的飞行十分重要。
师:文章里是如何介绍的?(生齐读第6节。)
师:配合一词是否可以去掉,理由是什么?
生:我认为不能去掉。因为嘴巴发出超声波,耳朵接受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嘴巴和耳朵必须一起配合才能完成。
生:根据后两次的实验证明,仅仅依靠嘴巴或者耳朵,蝙蝠都会到处乱撞。所以我认为“配合”一词不能去掉。
师:课文最后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生: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研制出了雷达,把雷达装在飞机上,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师:请大家认真再读课文,前后联系起来,找一找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材料。)
生:雷达就像蝙蝠的嘴巴一样。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巴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一样,显示有没有障碍物,保证飞机安全飞行。
师: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仿生学,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仿生学。
生:人们从鸟类身上模仿发明了飞机。
生:我知道人们由鱼鳔模仿发明了潜水艇。
生:还有从蜻蜓模仿发明了直升飞机。
······
师:这一节大家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还知道了从不同角度提问。下面请大家阅读第24页阅读材料,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生:植物的根与茎有啥区别呢?
生:啥叫变态茎呢?它与一般植物的茎有啥不同呢?
生:短文介绍变态茎时,为啥要举很多例子呢?
生:从这篇短文的学习中,让我大开眼界,植物世界真的很奇妙呀!还有哪些奇妙的东西呢?比如植物的叶子?
师:大家的问题提的很好,说明大家认真思考了。希望大家保持这份爱思考的好习惯。(小结并安排作业。下课)
点评:
一、本节课坚持依旧引新,运用前一课的学习所得开展新课教学,然后再学习新的提问方法。前后衔接自然,保证了教学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从个体自学到小组合作,再到展示指导。让学生在活动和展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
三、紧紧围绕单元重点“提问”策略展开教学活动,不论是阅读课文中还是问题清单整理中,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还是后来的拓展延申训练中,都是紧紧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开的,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养成“提问”习惯,初步具备“提问”的能力。
四、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特别是关于仿生学以及后面的启发性作业,都在告诉学生,树立大语文意识,问题无处不在,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保持一颗爱提问的心思,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