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_1

更新时间:2023-05-30 03:48:34 阅读: 评论:0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短文。这节课的重点是弄清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本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精读提出问题——师生图画讲解解决问题——课下作业图画记忆的教学过程落实教学任务,并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画示意图是我本节课的教学亮点。课前,我认真备课,对于蝙蝠的画法进行了反复练习,所以课上画示意图相对轻松。形象的图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积极举手讲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很好的掌握了课文内容,对重点词语超声波、障碍物,重点句子,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加强了理解和记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图画式阅读教学很好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业,图画展示重点问题“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学生对于障碍物的画法各式各样有房子有大树,可见学生思维活跃,对词语理解较好。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图画作业是本课设计的亮点,
也是突显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但是时间关系,当堂不能完成,只能下节课再点评。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课文,找到合适的方法,才是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发展,学习是愉悦的,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运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达到的最好境界。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2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__,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__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__的难点部分,我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突破__的难点。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黑板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__内容
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节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任务很快就完成了。由此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3
  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参与学生的讨论,检查他们的正误,与学生共同思考,参与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有笑声,有掌声,有争论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第一节课自己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讨论交流、填写教师设计的表格,自己找重点词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做问题的引领者,只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第三段时学生读懂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很高这个内容后,启发学生找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的词语“夜里”“还能捕捉”“无论怎么……都”“即使……也”。学习第五自然段试验准备的句子中,从重点词语“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出科学家工作的细腻。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体会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体会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理解后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为习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表现。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学生表演和画示意图及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仿生学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交流完仿生学资料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4
  一、教学方法呈现语文味
  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好与差,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看教师能否深入课程标准,把握目标教学,使趣味性和听、说、读、写等相结合,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地学习。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即:内容、方法、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导学,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次实验”以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使之向整篇课文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语句对比,很自然、微妙地说明了蝙蝠与雷达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说明了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说,抓住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我们在备课中应该所备到的,并非常值得学习。
  二、品词吸句表现语文味
  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字词句进行理解是学习的重点,王老师抓住了课文语句的特点,在“品”和“吸”上体会__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对比中通过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现说明文字词的严谨性。
  三、课件使用体现语文味
  一篇语文课要想与学生之间碰撞出火花,要么就是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与行动,要么就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语文课适时地使用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帮助性,特别对于说明性的__。
  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既饱了眼服,又饱了耳服,又让人心服、口服。媒体使用紧凑、合理。在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能够及时避开电线,飞机之间能够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03:4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8971459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_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_1.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教学   蝙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