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与地震预测的时间关系
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可以把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分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预警期、预报期、临震期和观察期。这四个阶段是根据氡气受地质板块运动,从地层深处正常释放到大气层中的数量变化规律相对应,与之对应的地震云是:无云期、震兆云、临震云、震后云。下面对不同时期的氡释放量、对应的云彩及时间进行逐段分析。
(一)无云期
地震云的形成与氡气释放的对应构造有关,在板块运动中,在构造初期应力的累积时,会缓慢挤压充填断层裂隙,使正常的氡气释放通道关闭,由于氡气还是形成降雨的雨核,当断层裂隙被关闭时,释放到空气中的氡气量减少,与之相应的降水减少,造成区域性干旱,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干旱,也是对旱震理论的一种解释。这段时间属于板块运动相互作用的挤压期,使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增大,也叫地震能量的累积期。依据这个原理,持续一年以上干旱的地区应该进入地震预警期。这段时间从干旱开始到临震一般是3年的时间,干旱时间越长,能量累积越大,地震级别也越高,对过去四川和云南的强震,本人对其预警的时间都是提前一年。其中最让我关注的事情就是全国支援这两个地区打井抗旱,解决吃水困难,其实细心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曾经地震的地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震前干旱的情况。
(二)震兆云
当板块应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出现新的细微裂隙,造成无云期累积的氡气集中释放,在大气层中产生云室效应形成地震云,由于长期的累积,氡气释放量集中,易于形成
较大规模的原地冒烟性质的云彩,这时候一般易于和气象云混绕,但从气象云图上可以进行区分。根据本人的观察分析,出现这种云彩,是由于板块间应力累积到一定阶段后,受月球等天体运行因素的影响,造成微弱的板块畸变,使原本闭合的岩溶裂隙出现新的松动,为氡气的释放打开了通道,因此,在云图上或常规看到的规模性的云彩,就进入了地震发生的窗口期,这段时间长约一个月,与月球的运行规律高度相关,这时期对应的云彩叫震兆云。这段时间大概为1--30天。有时候震兆云和下面要说的临震云是同时出现的,会在12小时以内发震,但这种地震的级别不是太高,结合自然观察到的羽状云可以提前预知,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三)临震云
临震云和震兆云形成的机制相同,但此时地层中的氡气量较小,在板块运动突变挤压时,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我们看到的羽状云,这种云彩岁规模不大,但其释放的信号却很明确,那就是地震将在12小时以内发生,我们称其为临震云。一般排骨云的层数越多,预示着对应地点的震动次数也越多,排骨云对应的多是群震,单体弧底羽边的云彩对应的是单发型地震,云彩规模与地震级别成正比。
(四)震后云
当地震发生后,断层构造完全开放,这时候累积的氡气完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震后云的同时,造成震后大涝。这个云彩的模式几乎和常规的气象云没有区别。这段时间需要密切观察,判断余震发生的几率及规模。
综上所述,根据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结合实际观测,可实现 提前一年对破坏性地震进行预警跟踪、提前一个月进行预测预报、实现12小时临震预报。 当然这需要高清卫星云图和地面测量手段的配合。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或许都是可以很容易的实现。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核心有两个部分,一是板块应力挤压导致氡气的异常释放,过去的测量和研究已经证实,无任何异议;二是板块运动引起的氡气异常释放在宏观大气层中的云室效应,即地震云,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所缺的只是核物理学专家的认可,完成这一步,理论和实验数据都能证明地震云氡气成因论成立。 尽管目前地震云概念和地震云的氡气成因理论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这不妨碍该理论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