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的运用原理

更新时间:2023-05-30 02:20:40 阅读: 评论:0

强化理论的运用原理
强化物的组合运用
一般而言,强化物的选择至少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管理者所能提供的强化物;第二,该强化物是管理对象所能接受的;第三,该强化物能够起到应有的强化效果;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强化物的选择,或许能找到很多有效的强化物;但人类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需要更大范围的强化物来进行激励;现实中的强化物,会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以及使用成本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化物的恰当组合来扩大选择范围;对于管理者来说,弄清这种组合十分重要,因为在最常见的强化物中,金钱总是有限的,即便是有权印发钞票的政府,滥发钞票也会贬值;提拔总是有数的,人人都提拔为经理,名片上的经理就会变成事实上的业务员;一种物品一旦不再稀缺,强化作用就会迅速消失,哪怕是不花成本的微笑,用多了笑脸也会失去激励效应;
强化物的组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把本来就有强化作用的不同事物结合使用,只要恰当配置,可以产生出具有很大效力的强化物;二是把原本没有强化作用的事物按照行为关系结合使用,使它产生强化作用,这就是条件性强化物;条件性强化物的具体做法是,把一个中性刺激物与一个
强化刺激物反复匹配联合,那么该中性刺激物就具备了强化的性质和作用;
条件性强化物本来不具有强化作用;例如,在斯金纳的实验中,真正的强化物是食物;但是,如果每次实验都是先打开灯再给鸽子喂食,最后,中性的灯光就会成为条件性强化物;此时,灯光的作用和食物一样,均能使操作条件化;斯金纳指出,中性刺激物要获得这种强化性质,须遵守这样三条规则:一是中性刺激物与初级强化物的联系次数越多,它就越具有强化作用;二是中性刺激物与初级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不应间隔太长;三是初级强化物如果不再出现,中性刺激物的强化力会迅速消失类强化物不在此例;
如果某种条件性强化物与不止一种初级强化物相匹配,那么该条件性强化物便能通过这些初级强化物而具备多方面的强化作用,从而成为一个“类强化物”,也可称为概括性强化物;就是说,当一个中性物与两个以上的初级强化物形成联系时,它就会发生类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金钱,由于它与衣、食、住、行等初级强化物密切联系和匹配,因而具备了广泛的强化作用;斯金纳进一步指出,类强化物因为具有联系的广泛性,即使没有赖以为基础的初级强化物伴随出现,由于它总能同另外的初级强化物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它的强化效果依然存在;
在这种条件性强化物的组合中,需要注意的是,与中性刺激物相组合的初级强化物必须具有很大的强化力量;如果初级强化物本身没有足够的强化力量,就无法调动行为者的积极性,失去吸引力,与它组合的中性刺激物当然无效;所以,初级强化物存在着强化力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上,它能使与其组合的中性刺激物获得强化性质;在这个临界点之下,即使它本身还有一定强化作用,但与其组合的中性刺激物不能获得强化性质;
强化程式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强化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强化的时间和比率不同,强化作用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所谓强化程式,就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预先安排形式;对此,斯金纳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强化类型表;
根据这个强化类型表,一切强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连续性强化,即每次行为都受到强化;二是间歇性强化,即只是部分行为受到强化;间歇性强化又可按照时间和比率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1固定间时强化,强化是定期的,如计时工资;2变动间时强化,强化是不定期的,如随时进行的奖励;3固定比率强化,强化按一定比率进行,如营业提成;4变动比率强化,强化按随机比率进行,如彩票得奖、赌博输赢等;
连续性强化和间歇性强化的效用,从行为的消退角度来看不尽相同;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间歇性强化停止后产生的反应消退,远远低于数量相同的连续性强化停止后产生的反应消退;例如,如果只是偶然对儿童的良好行为给予强化,在停止强化后,这种良好行为保持的时间,要比每一次良好行为都给予强化保持的时间长得多;斯金纳认为,当手头的强化物很有限时,这一差别具有实际意义;对于管理者来说,弄清间歇性强化与连续性强化在反应消退上的差别,进而弄清不同的间歇性强化在反应消退中的精确数据,对于设计激励方案有着重要作用;
间歇性强化的各自特点和不同效果如下:
1固定间时强化:固定间时强化每隔一个固定时段进行一次,其效果受强化的大小、数量和及时性的影响;强化越大,数量越多,则反应概率越大;如果反应和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之间有相当大的间隔,则反应概率较低;这种强化因间隔的固定性,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在强化物出现后,由于行为者知道短期内不能再得到强化,所以在每次强化之后的区间反应概率较低;当行为者觉得再次强化快要到来时,反应概率又会增加;例如,在计时工资制中,工资定时发放,在这段固定时间中,工人的反应并不会得到强化,工作的水平可能会下降;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厌恶性的条件强化物如扣除薪金来作为工资的补充;
2变动间时强化:变动间时强化可以用来调节行为的发生概率,它能够消除强化物出现后的反应概率降低现象;由于这种强化程式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随机性较大,行为者往往难以琢磨后续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因此,在它的作用下,能使行为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水平;
3固定比率强化:斯金纳认为,固定比率强化能产生很高的反应概率;因为在这种程式的刺激下,行为者的反应速率达到固定比率就会得到强化,行为的结果又促使反应速率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这种程式能使激励作用达到最大值;值得注意的是,斯金纳强调,采用这种程式的关键在于“比率不是太高”;因为他的研究表明,某一特定的行为人和某一特定的强化指标之间,比率是有限的;超过这一比率,行为就不能保持,而且会出现快速消退;这种情况被斯金纳称为“行为缺失”;之所以会发生行为缺失,是因为行为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固定比率过高,超出了行为人之所能,那么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在初始时就无法达到规定的比率;二是在初始时虽然达到了比率,但后来无法持续达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肯定发生行为消退;在现实中,某些本来行之有效的业务提成或类似制度,由于后来不断“加码”而导致失效,就属于这种情况;
4可变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是通过对受到强化的反应与未受到强化的反应之间比率的不
确定性运用来进行激励的;这样,行为人对强化的力度即自己的收益不可预测;可变比率和固定比率的差别,同变动间时和固定间时的差别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在理论上,它可以消除固定比率强化后所出现的反应消退现象;这种程式的比率幅度在变,但其平均值不变;所以,行为人的行为有可能得到高强化,也有可能得到低强化,或者很长时间得不到任何强化,而强化的平均值不变;行为人会根据这种随机性来调整自己,保持一种稳定的行为速率;
斯金纳主张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强化程式;可以把比率强化和间时强化、固定强化和可变强化结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从而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更好的调节;
强化的操作性
任何管理手段,都要考虑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激励也一样;运用强化理论,在操作性方面,除了应当注意上文已经涉及到的持续性、适应性等问题外,还应注意强化的渐进性、时效性、正面性等方面;
1.强化的渐进性;强化的渐进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行为强化的力度要有层次性和持续性;第二,对行为的期望不能设置太高的标准;
斯金纳认为,对难度不同的行为应给予不同力度的强化,而且,对行为的强化应该具有持续性;例如,针对同样的行为,一次给某人50美元进行强化,可能不如每次给他5美元而分为10次的强化效果好;
对行为人来说,强化是以相应行为的发生为基础的;对管理者来说,总是当行为达到一定标准才给予强化的;如果给这种行为设置的目标过高,行为者不能达到,那么强化就不可能出现;这样,对管理者而言,他所期望的行为没有发生;对行为人而言,他的行为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过高的目标会使双方都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斯金纳指出,人的行为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所以,塑造人的行为,应该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方向予以不断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也就是说,给某种行为制定的强化标准要具有渐进性和可及性;例如,如果要训练鸽子或老鼠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就要当它的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实施强化,下一次稍微再高一点,逐渐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条原则:行为人必须在他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能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水平延伸;在现实中,这种期望定位相当重要;例如,有一个三类高校,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在奖励办法中规定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者予以高额奖励,力度确实够大,但由于这两个杂志的发表标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求过高,
没有可及性,因而这个奖励办法迎来的是教师的一片牢骚;企业管理中,动不动就以500强为标杆以及类似做法,常常会犯这种标准太高的失误;
从渐进的角度看,差别强化对于行为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斯金纳以“孩子为何哭闹”为例来说明差别强化;当小孩哭喊引起母亲的抱怨时,母亲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她自己做出的强化行为,导致小孩的哭喊声音越来越大;因为小孩根据自己的经验,哭泣能够引起母亲的回应;一旦得不到回应,小孩可能会加大哭声;而母亲很有可能随着哭声的增大而提高回应概率,久而久之,小孩就会不断增加哭喊的强度;可见,差别强化主要用于调节现有行为水平;当行为水平需要改进时,就可以有步骤地适当调正强化标准;对于管理者来说,合理运用差别强化,可以收到不断改进之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要提防差别过度导致行为缺失;另外,逆向的差别强化不可小觊,有些管理者对某些需要制止的行为采用差别强化,其结果则会适得其反;“乱世用重典”的经验,就是因为在乱世背景下司法由轻到重的变化,极有可能使违法行为得到差别强化反而增加犯罪;这种尺度到底如何掌握,需要根据环境条件做出准确判断;
2.强化的时效性;强化的时效性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强化本身要具有时效性;第二,对强化的反馈要具有时效性;
强化的媒介是强化物;要使某种强化物对某种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前提就是要使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紧密的相倚性联系,尤其是条件性强化物更是如此;斯金纳认为,反应和强化物的出现之间如果有延迟,反应概率则较低;当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时间紧密相连时,行为和强化就能形成很强的相倚性联系;反之,随着两者间隔的延长,相倚性联系就会弱化,强化的效果也会不断打折扣;
强化某种行为,依赖于行为人感到或者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才能获知自己的这种行为能否得到强化,它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于管理者而言,也需要及时看到强化的效果,才能恰当实施和调整后续强化手段;所以就需要及时双向反馈;
3.强化的正面性;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
当行为的结果会带来愉快和满足,或者能消除不快和厌恶时,人们往往乐于接受,不会产生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如恐惧、焦虑等,这恰恰是正强化的效用;正强化是使合意行为的发生概率增大,负强化是使不合意行为的发生概率降低;管理的基本目的是促进人们干正事,而不是仅仅防范人们干错事;如果负强化优先,就失去了管理的存在价值;所以,正强化是必须采用的手段,而负强化是不得不用的手段;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02:2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84440597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强化理论的运用原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强化理论的运用原理.pdf

标签:强化   行为   比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