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煎煮时间规律初探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而药物煎煮法则又是“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失其中一环,则有失全局之忧。药物煎煮不当,则每有前功尽弃之患。因此《伤寒论》对方剂的煎煮方法交待非常详细,值得后人借鉴。
《伤寒论》方用于煎煮者计98方,另有以麻沸汤(正在沸腾之开水)浸泡者共两方,合为100方。今以药物煎煮时熬去水的数量代其煎用时间(此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然亦不失其真)。熬去水量多者,则煎煮时间长,少者则用时短。以熬去0.3~3.5升(汉制,下同)者为短时煮,计36方;熬去水4~7升者为中时(即一般之煎药耗时)煎煮,计56方;熬去水8~13升者为长时煎煮,计6方。
短时煎煮者(后云多少“升”者,均为煎药时耗去水之数量):抵当丸0.3升,十枣汤0.7升,大陷胸丸1.2升,甘草汤、甘草干姜汤1.5升,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茯苓四逆汤、茯苓甘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抵当汤、猪苓汤、桔梗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枳实栀子豉汤皆为2升;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柏皮汤、桂甘龙牡汤皆为2.5升,小承气汤2.3升,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苓桂术甘汤、甘草附子汤皆为3升;桂枝麻黄各半汤3.2升,芍药甘草附子汤3.5升,计36方。
中时煎煮者: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酒、桂枝三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小建中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柴胡桂枝汤、赤石脂余禹粮汤、黄连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桃花汤皆为4升,桃核承气汤4.5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麻杏石甘汤、真武汤、吴茱萸汤、附子汤、猪肤汤、当归四逆汤、白头翁汤、理中汤皆为5升,葛根芩连汤、大小柴胡汤、大青龙汤、桂枝人参汤皆为6升,麻黄汤6.5升,桂枝加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苓桂甘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麻黄升麻汤皆为7升,计56方。
长时间煎煮者:大承气汤8升;桂枝新加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茵陈蒿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皆为9升;炙甘草汤13升,计6方。
水煎后去滓再煎者有: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计5方。此5方皆为先水煎煮取5升后,再去掉药滓空煮取3升。
以麻沸汤浸泡服者有: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两方。
从以上诸方煎煮时间可寻知如下规律及内涵。
(一)攻下、泻热、发汗解表之剂应病急、药峻猛者煎时长,反之则短。
大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坚”之阳明腑实证,其应证急且药物峻猛,故煎去水8升,属长时煎煮之范围,而调胃承气、小承气汤应病及药力皆较之为缓,故煎去水各为2升与2.8升,属于短时煎煮之范围,再如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二者皆是于和解之中兼以攻实,然大柴胡汤攻力较大,故熬去水6升,属中时煎煮之范围,而柴胡加芒硝汤攻力较逊,故熬去水2升,属短时煎煮之范围。由此可知,攻下之剂应证急,药力猛者,煎煮时间长,反之则短。之所以如此,盖因煎煮长气味厚,攻下力猛,短则气味薄,攻下力较缓之故,若参之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只渍不煮,变泻下为清解者,其义益明。
抵当丸、大陷胸丸,其应证及药力皆较汤缓,故各熬去水为0.3升、1.2升,煮时甚短;而
抵当汤、大陷胸汤其药力皆较急峻,故各熬去水为2升、4升,较其丸剂煮时长。其用意除同以上承气汤类外,还因属散做,入汤颗粒微小,药效易煎出之故。
栀子豉汤类数方,为轻宣胸膈郁热之剂,较白虎汤应证轻且药力次,故熬去水均在2~2.5升之间,属短时煎煮之范围;而白虎汤泻热力强,故熬去水7升,属中时煎煮之范围。此为泻热之剂煮时长短之异。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均熬去水3升,桂枝麻黄各关汤熬去水3.2升,是因其发汗力最小,故皆为短时煎煮之范围,桂枝汤发汗力居中,故熬去水4升;而大青龙汤、麻黄汤发汗最强,故各熬去水为6升、6.5升,煎煮时间最长。由是可知:发汗解表之品非只短煎,与今有异。再观《伤寒论》中用于解表者盖25方,中时煮者就有20方,约占其80%。
(二)温补剂应证急,药力峻者煮时短,反之则长。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芩四逆汤熬去水皆在1.8~2升之间,诸方应证皆急、药力均大,煎煮时间
故短;而理中汤、小建中汤、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吴茱萸汤、桂枝人参汤等,其温补之力及应证皆较上为缓,故熬去水皆在4~5升之间,较四逆汤类煎煮时间明显延长。可见此类与以上所述之攻下、泻热、发汗解表之剂的煎煮时间规律恰恰相反,彼应证为实热,此应证属虚寒,则知其煎煮规律有虚实寒热之别。
(三)和中和解之剂多煮后去滓再煎。
治寒热错杂,脾胃不和痞证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少阳证和解剂之大、小柴胡汤,皆为煎煮取6升水后去滓再煎去3升。至于其用意,盖因诸方所应之证均有胃气不和的“呕”证之故。
(四)丸散入汤煎煮时间宜短。
丸散颗粒微小,药效易于煎出,故煎时宜短。如大陷胸丸、抵当丸,各熬去水1.2升、0.3升,十枣汤直接以散入汤,熬去水只0.7升而已。
(五)变寒下之品为散热之用者以沸水泡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治热痞聚于中焦,然大黄大苦大寒且攻泻力猛,自非此热痞所宜,故以沸水浸渍,取其气薄清散郁热而至泻下伤正。此汤渍不煎,较短时煎者更短,斯可见先圣之用心。
综上所述,大凡攻下、泻热、发汗解表之剂,应证急,药力峻者,煎煮时间宜长,反之则短;而温补之品应证急、药力峻者,煎煮时间宜短,反之则长;丸散入汤,煎时宜短;和中和解之剂,法多煎后去滓再继续煎煮;变寒下之品为散热之用者,宜以沸水浸渍勿煎。此皆《伤寒》方药煎煮时间规律之大概,与今之煎法时有不同,后人自当明察详辨,以为临证用药煎法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