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设计杨明钰
《琵琶行》教案设计
姓名:杨明钰
学号:81611102029
班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1)班
琵琶行
白居易
课题
《琵琶行》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二、体会诗人和琵琶女所遭遇的不幸
三、感受诗中的环境描写和音乐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一、诗歌叙事特点、叙事线索、环境描写
二、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音乐的意蕴、教学方法
一、朗诵法
二、提问法
三、讨论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用具
一、多媒体课件
二、黑板
三、粉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语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便演绎了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此外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时隔千年便又出现“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通过以上的文学典故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文学上主张: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创作背景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那么中原的人们更熟悉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