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力发电
YUNNAN WATER POWER
第35卷第3 期5
1 项目背景
芒回水库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勐卡村,距沧源县城50km,距勐角乡35km,水库径流区属
于怒江流域三级支流勐卡河中游,其开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水库下游班洪乡和芒卡镇两个乡镇所辖区域的耕地灌溉需求、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水库正常蓄水位1 300m,相应总库容1 944.86×104m 3。水库建设征地规划2个后靠集中安置点,分别为勐卡老寨安置点和勐卡新寨安置点。
芒回水库勐卡老寨移民安置点位于水库尾部主河道右岸的山坡上,高程在1 290~1 325m 之间,位于水库正常水位附近,规划安置移民76户422人,安置点整体于原址后靠集中安置。
原勐卡老寨是勐卡傣族风情村的一部分,是“大翁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沧源县城42km,距翁丁原始部落景区5km,是一个全傣族聚居村。“勐卡”傣意为“到处去找”,该村原住民于清朝嘉庆年间由云南德宏迁居至沧源勐董镇,后搬迁至此,可见其地理位置之优,百里挑一、独一无二。
原勐卡老寨地处南滚河国家公园境内,海拔1 250m,年均气温23℃,年均降水量为850mm,土地肥沃,气候湿热,寨内所有民居都保留着具有浓郁德宏傣族特色的金边蓝色屋顶吊脚楼。
安置点用地现状为林地,安置范围内翠竹环绕,绿树成荫,其中分布着较多的多年生大型乔木,可谓:上有青山环绕,下有碧波流淌。勐卡老寨现状及安置点用地现状见图1~图4。
基于傣族传统风貌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赵钰湲,缪铠基,盛钰婷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摘 要:勐卡老寨移民安置点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距翁丁原始部落景区5km,是一个全傣族聚居村。规划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宜居”,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利用用地范围内多年生的大型乔木,将原生态的景观风貌融入规划中,设计出具有生态特色、人文特色的移民安置新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移民安置点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关键词: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民族风貌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951(2019)03-0005-02DOI:10.3969/j.issn.1006-3951.2019.03.002
收稿日期:2019-01-17
作者简介:赵钰湲(1988-),女,云南昭通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移民安置点村镇规划设计相关工作。
*
图1 勐卡老寨现状
1
图2 勐卡老寨现状
2
图3
安置点用地范围内现状
图4
安置点用地范围内大型乔木
2 生态与传统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2.1 生态宜居
为了较好地保留安置点范围内原生态的环境风貌,便于安置点规划设计与环境相融合,在地形测绘时,设计人员特意要求对范围内主要的多年生大型乔木进行独立的地物标注。在规划设计中给予保留和利用[1],依据多年生大型乔木的位置、高程进行场地平台的具体布置,期望能够表现出“晴楼翠霭间”的景观效果。2.1.1 平面布局
安置点平面由南向北分为三个片区,分别在一片区和三片区各设置一个村庄出入口,一片区出入口与环湖路相接,三片区出入口与新建的对
6云南水力发电2019 年第3 期
外连接道路相连。在二片区、安置点用地中心设
置一处泼水广场。
2.1.2 竖向设计
安置点居住范围内设计最高点高程为
1 357.12m,最低点高程为1 320m,高差37.12m。
竖向设计在统筹考虑总体布置及各功能区的平面布
置的前提下,将安置点划分为10个平台,并结合
实际地形采用纵向分台、横向错台的方式设计,
以形成村庄内部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
2.1.3 生态景观
老寨安置点用地现状为林地,西部与村民世代守护的神林、坟山相隔,用地整体位于山坡上,视线开阔,生态景观环境良好,许多大型乔木分布其中。规划设计通过精心的平面及竖向设计保留了现状地形中所有的多年生大型乔木,并基本保持了其周边地形,维持其原有的生长环境。对场平过程中砍伐下来的毛竹加以回收,用作移民宅院单体的外墙饰面或宅院外围的竹篱,将原生态的景观风貌融入移民安置新村,真正实现移民安置新村的人与自然,生态宜居。
安置点用地中央的广场与较高级台地间的雨水,通过截排水设施由上一台汇流至广场,再通过广场内的排水设施引至道路边的排水明沟形成景观流水,为各移民户在宅院内外设置景观水景创造条件[2]。安置点未来建成使用时,亦可通过对部分排水设施进行水源补给的方式,利用广场后缘的截排水设施和上下台地间的高程落差形成景观落水。
规划设计结合用地现状天然大型乔木的景观优势,在临水库蓄水面的平台设置观景台,勾勒出老寨安置点独有的生态景观,安置点未来建成后也将呈现“青山环绕,碧波流淌,生态宜居”的绿色画面。图5为勐卡老寨安置点鸟瞰图。
2.2 民族风貌
2.2.1 特色民居
傣族村寨滨水而居的河谷平坝,受其地理位置及周围地形地貌的影响,呈现常年温暖、雨量充沛[3]、竹木繁茂的气候及生态特征。充沛的雨量、绵长的雨期也带来了高的相对湿度,为保证建筑内良好的通风,傣族的民居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用竹或木做墙壁及楼板,圆木柱和方木梁组作支撑[4],间架高大的内部空间使居室内保持干燥凉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一些地方的竹木结构开始被混凝土砖瓦结构所代替。老寨安置点移民宅院的单体设计采用了更经济、环保的混凝土砖瓦结构,但建筑风格及结构形式仍保留了“干栏”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屋顶颜色沿用原村庄屋顶的水蓝色,以金色勾边,孔雀头像为屋顶装饰。规划设计的宅院单体承袭了原村庄的风貌特色,见图6,部分宅院在此基础上对其内部空间适当调整,以使其可兼具民宿的功能,既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为其未来的旅游开发留有空间。
图5
勐卡老寨安置点鸟瞰图
图6
移民宅院单体风貌图
2.2.2 民俗文化
水文化是傣族的核心文化[5],泼水节作为傣族的民俗节日,亦是傣族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设计在安置点用地中央规划一处泼水广场,以满足村民节日庆典的需求。在临广场、观景台等的道路边设置明沟,使居民宅院门前有流水,与分布在安置点内的大型乔木相映衬,体现“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的意境。 (下转第9页)
黄国强 新疆清水河流域水土保持设计9
林草措施,形成一个各项措施之间互相联系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6.2 水土保持措施
6.2.1 工程措施
流域内洪水频繁,易导致河流改道,侵吞两岸农田,因此在本规划中建一山区水库,此水库不仅能起滞洪作用,而且还能减轻下游的防洪负担。此水库可以把大量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水库中作为死库容,等洪水过后,这部分水可作为兴利水下泄到下游,且因这时泥沙也少,对下游灌区很有利,不
会淤塞下游河道,同时,可根据需要,适时、适量的给下游灌区及生态供水。不仅免除了洪水的危害,而且,还变不利为有利。其次,对易冲刷、改道的部分河道进行护岸、护堤等措施稳固河岸。
灌区内干、支、斗渠进行全面防渗,减轻渠道冲刷,减少渠道输沙量,防止因渠道输水造成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改造农区输排水渠系建筑物时,应尽量使用开挖土方进行回填,减少或避免因工程建设引起的土地沙化。
6.2.2 生物措施
在流域的建设改造过程中,应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林木面积,提高林木覆盖率。这不仅能解决木材供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可防止或减轻风沙、盐碱、干旱等危害。除做好天然林木的保护、抚育和合理利用等工作以外,还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平原农区人工林的建设上。要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建成网、片、带和乔、灌、草相结合的、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农田生态系统。6.2.3 耕作措施
该措施主要有:土地平整、种植作物,节水改造。土地平整必将减少灌溉引起的水土流失,耕地种植作物也能减少风蚀、水蚀引起的水土流失。对已建成的排渠要加强管理,及时清淤、养护,防止垮塌堵塞,保持畅通无阻;扩大复播绿肥的面积。
6.2.4 管理措施
流域管理机构必须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条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使广大群众都有水土保持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杜绝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现象。农区内还应严格执行用水管理办法,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用水。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该流域实施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罗明达.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9(2):117.
[2] 高岩.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设计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8,54(10):171-174.
[3] 周倩.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18(5):99-100.
[4] 万玲玲.某铁路物流基地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8):151-154.
[5] 丰宏伟.林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设计及效益评估[J].水利技术监督,2018(4):195-198.
[6] 赵宗轩.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与监测[J].水利技术监督,2018(2):210-212.
[7] 阳凤,蔡德文,徐洪霞.水电工程沟道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11):175-178.
(上接第6页)
3 总结
勐卡老寨移民安置点作为水库移民搬迁的新建安置点,规划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宜居”,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利用用地范围内多年生的大型乔木,将原生态的景观风貌融入规划中,设计出具有生态特色、人文特色的移民安置新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移民安置点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1] GB51192-2016 公园设计规范[S].
[2]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2014.
[3]肖冠兰,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5.09,78-79.
[4]刘雪婷,白慧娴,刘罗美,初探云南德宏傣族传统民居汉化的原因[J],山西建筑,2018,44(16),16.
[5]陈启霞,傣族水文化的现实意义[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