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旅发学习】以“省地共建”模式促进云南民族村创新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9 23:54:45 阅读: 评论:0

【旅发学习】以“省地共建”模式促进云南民族村创新发展
“省地共建”模式以⼀种特殊⽅式把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两种旅游经济发展路径统⼀在⼀起,并借民族村这个⽀点搞活昆明和全省旅游⼀盘棋。
云南民族村(简称“民族村”)是⼀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景区。它位于昆明市的滇池湖畔,占地⾯积1265亩,将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宗教信仰与建筑艺术浓缩汇集在⼀起。但相对于景区所处的优越位置、庞⼤的占地⾯积、当年的巨额投⼊,20多年来民族村的发展却⼀直不温不⽕,业态缺乏创新、客源单⼀、员⼯流失率⾼、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其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为了适应昆明旅游⼆次创业的需求,民族村也做了多次战略调整和总体规划,努⼒寻找提升和发展的动⼒,但发展思路始终没有跳出“就景区论景区”的窠⾅。为此,笔者另辟蹊径,提出云南民族村发展的“省地共建”模式,试图从全省资源整合的层⾯为其寻求⼀条创新发展之路,⾼站位谋划布局、⾼定位贯彻实施。
这⾥的“省地共建”模式是指由云南民族村出场地、由云南省16个州市出资源、省州(市)县三级政府联动的合作开发模式。追本溯源,民族村具备合作开发的基础,1992年开园的傣族村和⽩族村,便分别由西双版纳州和⼤理州政府援建,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民族建筑形态。笔者认为,“省地共建”模式可以实现如下⼏个转变。
第⼀,从“原⼦化”向“抱团化”转变。在现代社会,企业、家庭、个⼈的发展都呈现出原⼦化的特征,弱⼩的
地区、企业或个⼈常常成为被边缘化最严重的⼀部分。“省地共建”模式就是试图借助民族村这个平台,为基层政府、企业和个⼈建⽴⼀些基本的、真实⽽⼜稳定的社会联结。按照笔者的构想,各州市结合⾃⾝的优势民族,在民族村重点打造1-2个村寨,如西双版纳州打造傣族村,楚雄州打造彝族村,⼤理州打造⽩族村等,其⼯作⼈员由各州市轮流选派。每个村寨可按照体验化、品质化、产业化的原则进⾏业态布局,例如,烤乳扇不能只当做⼀种⼩吃来销售,还要展⽰它的制作和烹饪⽅法;阿昌族的户撒⼑可以让游客亲⾝体验炼制过程,形成个性化定制商品;结合不同民族的宗教仪式,向游客开发栓线祈福、祈福新年、成⼈礼等项⽬。在民族村展⽰的业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州市县旅游项⽬宣传、民俗活动体验、特⾊物产展销、地⽅餐饮品尝和剧⽬演出;内容可以根据各州市对本地产业发展的期望不断进⾏调整和更新,例如,楚雄州在州⽕把节和赛装节举办期间,可以在民族村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彝秀展和时装表演;怒江州在12⽉举办阔时节时,也可以将部分演出和活动搬到民族村。再以剧⽬演出为例,现在的民族村只有⼀台节⽬《⾼原的呼唤》,且多年以来演出内容基本不变,如果采取各个州市常态化选送节⽬的⽅式,可以提⾼昆明市剧场演出的品质和活⼒,并形成持续性收益。另外,每个项⽬以政府背书为后盾,对市场⽽⾔是最好的品牌⼴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省地共建”模式是⼀种众筹,将各个州市的优质资源和产品集中众筹到民族村这个平台上,抱团发展。由于该项⽬涉及全省各州市民族⽂化旅游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委省政府予以⽀持和统筹。
第⼆,从“封闭式景区”向“开放式平台”转变。从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景区免费将是我国景区管理未
来发展的⽅向。⽬前除了西湖模式,我国各地的景区仍然⽆法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省地共建”模式下的云南民族村,⼀⽅⾯有着与西湖模式的诸多相似性:⼀是拆除景区围墙,24⼩时免费开放,免费经济带来的流量不但会盘活原有景区,还将带动民族村周边区域的发展,重塑民族村作为昆明乃⾄云南旅游龙头⽼⼤的地位;⼆是旅游收⼊不再依赖于门票,表现为依托各地州民族⽂化资源⽽产⽣的餐饮、购物、康体、娱乐、休闲等综合消费;消费群体不再局限于每年的⼀两百万游客,⽽是⾯向昆明市600万居民的常态化消费。
另⼀⽅⾯,该地还拥有有别于西湖模式的全新特质,例如民族团结进步⽰范平台、创新创业⽰范平台、旅游综合改⾰平台……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泛分布在16个州市,但在省会昆明始终缺乏⼀个沟通16个州市、展⽰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平台,该项⽬刚好弥补了这个空⽩。为了提升村寨的竞争⼒和吸引⼒,各个州市需要不断选送优质项⽬,反过来这些优质项⽬⼜促成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创新,衍⽣出更多的新业态、新产品和新企业,从⽽形成⼀种良性的激励机制和发展循环。省直机关也可以在这⾥做⼀些试点⼯作,构建政产学研⼀体化平台。例如,建⽴云南省民族旅游联盟,打造民族旅游论坛;针对各个州市选派上来的⼈员开展职业培训、组织⾏业交流;推⾏旅游志愿者服务;成为在昆⾼校学⽣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在⽂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相⽐世博新区,云南民族村的改⾰创新更具有⽰范价值。
第三,从“开发商”向“服务商”转变。不同于传统的景区管理,在“省地共建”模式下,民族村是总村,要
实现由景区开发商到服务运营商的转变;其他州市是它的分村,扮演内容提供商的新⾓⾊。不管是服务运营商还是内容提供商,“省地共建”模式对其都提出了更⾼的要求,尤其需要解决如下三个核⼼问题。
⼀是资源整合问题。众所周知,民族⽂化离不开原⽣⼟壤。民族村之所以不温不⽕,就是因为在这⾥展⽰出的民族⽂化已经被改造过、甚⾄做了很多迎合⼤众的妥协。⽽另⼀种极端就是对⽂化的封闭传承,只是技术的保留,⽂化像博物馆⾥的陈列品⼀样,虽留有时代的印痕,但已⽆⽣命迹象。为了让民族⽂化既保存⾃⾝的真实,⼜与市场和⼤众沟通,笔者建议在州市提供的各种项⽬中,民俗类活动要么在民族村只是进⾏暂时展演,要么根据市场需求进⾏时尚化改造,⽤以展⽰民族⽂化的创新性,更多原汁原味的表现形式仍需要⿎励游客亲⾃前往原⽣地去体验。例如,傣族村在开展傣族新年的祈福活动时,可以引导游客到西双版纳打洛镇的勐景来等地⽅亲⾃观摩体验,效果要更为震撼。也就是说,在资源整合⽅⾯要厘清民族村与各州市之间的关系。
⼆是运营管理问题。在运营管理⽅⾯有两种考量,⼀种是由云南民族村旅游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精明强⼲的运营管理队伍;另⼀种是委托专业的第三⽅机构进⾏管理。除了做好本区域的环境整治、安全保卫、交流培训之外,管理团队还需要从区域层⾯做好项⽬分⼯和市场宣传,例如,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并协调各个地州积极参与,如美⾷节、⾮遗⽂化节、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泼⽔节、⽊⿎节、丽江主题⽉、怒江主题⽉,等等。随着16个州市优质项⽬的进驻,更多的盈利点和新产品需要运营机构去深⼊挖掘。例如,针对情侣市场开发民族婚礼项⽬,针对中⼩学⽣开发民族研学旅游项⽬,针对游客开发定制旅游产品等。由此可见,“省地共建”模式将以⼀种特殊的⽅式把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两种旅游经济发展路径统⼀在⼀起,并借⽤民族村这个⽀点搞活昆明和全省旅游⼀盘棋。
三是利益分配问题。“省地共建”模式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有原民族村公司,有州市政府及其企业,还可能有第三⽅运营机构;主要的盈利点有餐饮、购物、康体休闲、⽂化体验、剧场演出、旅游定制服务等,涉及⽅⽅⾯⾯的群体。以购物为例,各个州市选送上来的特⾊物产既可以在现场销售,也可以通过线上下单,使销售收⼊的分配难以界定,也带来本区域在总收⼊统计上的模糊。笔者认为,民族村与各州市政府之间,各州市内部资源要素之间的合作⽅式、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本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总之,“省地共建”模式是民族村改⾰创新的⽅向之⼀。当然,本模式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需要进⼀步改进和完善。(作者:秦岩代志鹏云南民族⼤学)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23:5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75685184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旅发学习】以“省地共建”模式促进云南民族村创新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旅发学习】以“省地共建”模式促进云南民族村创新发展.pdf

标签:民族村   旅游   民族   发展   模式   景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