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回俄村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袁芳茹
(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本次田野调查通过观察研究,探讨景信乡回俄村族在“宾弄赛嗨”多民族互动中的产业发展实践路径。通过田野调查,从生计方式出发研究他们族群认同和互动,通过村民的族群认同和互动方式了解“宾弄赛嗨”存在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对回俄村的产业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就研究的内容而言,细致分析回俄村傣佤拉的生计方式和互动方式及在不同时间的具体模式与变化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就研究方法而言,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料法获取相关研究材料。
关键词:宾弄赛嗨;回俄村;产业发展;生计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7X(2020)02.0086-06
一、回俄村概况
回俄村所在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西与缅甸佤邦接壤,孟连是傣语谐音,意为“找到的一块好地方”。孟连国境线长133. 399公里,总面积1893. 4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8%。辖7个乡(镇),共有农业户24003户,人口96317人。200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3233万元,粮食总产量45505.2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69元。全县主要经济项目蔗糖、橡胶、咖啡、茶叶等。
回俄村所属的景信乡位于孟连县东北部,距孟连县城18公里,南和西与娜允镇接壤,东和北与澜沧县东回、拉巴乡毗邻,是孟连县通往内地的咽喉。国土面积169.8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87户13348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0元,人均有粮672.91公斤。
回俄村东邻勐白村 ,南邻糯各村,西邻南垒河,北邻景冒村。辖景信一二社、回俄一二社、东道傣族寨、东倒新寨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79户,有乡村人口2821人,其中农业人口2821人,劳动力185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57人。全村国土面积23.59平方公里,海拔1,000.00米,年平均气温 18℃,年降水量1,551.20毫米,适合种植甘蔗、稻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3,555.00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21,833.00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16.2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00元。现在种植水稻、甘蔗、苞谷、茶叶、咖啡、砂仁、坚果等,收入以种植业为主。该村现有农户679户,乡村人口2821人,其中男性1535人,女性1262人。其中农业人口2821,劳动力1857人。该村 是傣族、拉祜、佤族、汉族混居地,以傣族、拉祜族为主,其中傣族868人,拉祜族1037人,佤族511人、其他民族365
人。
图1:2018年7月27日傣族男性老人在佛寺里过关门节
回俄村是傣族、佤族、拉祜族杂居的多民族村,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傣族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是他们较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且在这次田野调查期间有幸参与了关门节。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关门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
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历时3个月,这3个月是“关门”的时间,是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如图1、图2)。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
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该村的傣族村民多不认识傣文,他们说只有佛寺里的佛爷认识,而且现在佛寺中的大佛爷和小和尚都是缅甸来的,当地小孩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会在佛寺里呆一段时间。佤族多是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根据有关资料和笔者调查,到20世纪末,佤族创造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新米节、新水节和贡象节,在回俄村委会对外宣传的节日主要是谷米开始成熟时(临近中秋),迎来“新米节”。“新米节”,佤语称“地根俄”或“西伯根俄”、“伯根奥”、“地京哥”。 在活动形式上有打扫卫生、除草、修路、搭桥、宰杀牛或猪、鸡祭祀,由德高望重的老妇人到野外采摘新谷穗接“谷魂”回寨归家敬奉等。该村的佤族多不会佤族文字。拉祜族先民多信仰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葫芦节是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主要节日。葫芦节1992年始设,设立时间晚,并没有形成千百年的历史,但从宗教和民俗角度进行分析,葫芦与拉祜族相生相伴,葫芦情结在拉祜族的生活中早已产生,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拉祜族形成了独特的葫芦文化,所以对于是否是“传统节日”有待探讨。并且举办时间也有变迁,2006年以前,葫芦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10月15—17日,从2006年开始,葫芦节的时间调整为每年阳历4月8—10日。拉祜族没有文字,过去民间文学多依靠口头传承。回俄村还有节日共庆的传统,傣族泼水节的时候会邀请其他民族一起庆祝;过春节的时候拉祜族和佤族会去村委会拜年,大家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等,形成了各民族
团结共处的和谐氛围。
图2:2018年7月27日傣族女性老人在佛寺里吃午饭
二、传统生计方式与“宾弄赛嗨”机制的形成
“宾弄赛嗨”系孟连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傣族群众与周边各族群众结成的“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拉祜族将这种关系称为“亚搓”,意为朋友;佤族称为“跨婆泼嘛”,意为娘舅一样亲的朋友。结交亲戚朋友关系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基于日常的家庭生产生活需要自发结交并往往代际相承,这二互助模式历史悠久,且至今还普遍沿袭。目前,“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面在全乡推广,全乡共有298户傣族群众与周边各族群众结成“宾弄赛嗨”联系户1117户。
回俄村是傣族、拉祜、佤族、汉族混居,以傣族、拉祜族为主,其中傣族多在坝区,佤族和拉祜族多居住在山区。本次以景信一二组、班艾小寨、撒拉科和回俄村四个较为典型的自然村为主要调查点,其中回景信一二组以傣族为主,班艾村以佤族为主,撒拉科和回俄村以拉祜族为主。因地形海拔不同三个自然村所种植的传统的农作物也有所区别,傣族村子景信一二组主要种植水稻和苞谷,佤族村子班艾和拉祜族村子撒拉科及回俄村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传统农作物也以旱谷和苞谷为主。
居住在坝区的傣族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苞谷。该地水稻是一年两熟,早稻播种期大概是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上旬,收割之后接着种晚稻,晚稻的播种期大概是六月五日至六月十日(如图3)。苞谷是五六月开始播种,七八月份除草打药,九十月开始收割;居住在山区的拉祜族和佤族与傣族想比水田较少,几乎都是旱地,农作物多为旱谷和苞谷,也会从事畜牧业,在山上放牛养羊。拉枯族有一首“过年歌”,其中就有大量关于农事生产的内容,详尽地叙述了一年四季的农耕生产过程。词中唱道:正月里忙春耕,人们犁田挖地;二月里点瓜种豆还撒种;三月里搭棚于田头;四月理苗婿草;五月里忙播秧;六月里妇女守谷防雀,男人们为来年开新田;七月谷穗结果;八月祭供天地、预祝丰收;九月里收割忙;十月打谷入仓;十一月农耕结束;十二月过年节,欢庆丰收年。以前的旱谷是一年一季,现在旱谷几乎不种植了,多种植苞谷,五六月份种苞谷,九十月份收苞谷。
虽然景信乡的傣族历来种植双季稻,粮食充裕,但有时也会因各种原因缺粮。如在20世纪前叶以及文革时期就曾经几次不得不背金背银去换苞谷、麦子,最后靠山区的“赛嗨”帮助才熬过来。所以每逢节
庆,他们一定要带上米、酒、肉和芫荽、葱等佐料去山里“串亲戚”,同样,山里的拉祜族、佤族“赛嗨”们也会带着鸡、野果、野菜、蜂蜜和猎物等来串亲,“彼此离不开了,就成亲戚了”,许多老人说起最艰苦时期的族际互帮情景还会流泪。傣族村落水稻产量比居住在山区的拉祜族和佤族要高,所以拉祜族佤族也会向傣族借稻谷,而在傣族农忙需要劳动力时,拉祜族佤族也会向傣族提供劳动力,或者帮傣族放牛,傣族播种晚稻的时候播种期短工作量大,这个时候就会到拉祜族或佤族村寨里喊农闲在家的人过来帮忙,因此这种生产方式上的需求也是维系“宾弄赛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4。在访谈中有人谈起“宾弄赛嗨”很久之前就开始了,爷爷那辈就结交了很多,但现在有些都不太联系了,现在还有五户,与其中的两户有密切联系,全都是拉祜族。互助形式主要是交换粮食和劳工,因为拉祜族在山上居住,种植旱稻,产量不如傣族种植水稻收成高,没有稻米的时候会在傣族家里拿几袋米,在傣族农忙时节,类似插秧、打农药、收割等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提供劳工帮助,有时候还会送给他们自己家种植的蔬果。其
中一家“宾弄赛嗨”在我两岁女儿过生日的时候送了一头猪来,但考虑到一整头猪价值较高就又适当的给了些钱。(访谈对象:岩某,1987年生,景信村民,傣族,20180721)
经济因素是缔结族际互动关系的最初动机和主要内容,但并非其全部内涵。紧邻民族的长期共同生产劳作,为建立这种关系提供了基本条件。坝区粮食多,山区草木多。在访谈中有人谈起:我们家 “宾弄赛嗨”到我这一代就是第四代了,与一家傣族有来往。我父亲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候日
子很苦,没有吃的,我十岁的时候就去傣族那边讨米吃,他们给了大米,回家来做。差不多二三十岁的时候就不出去借米了,我会帮傣族的“宾弄赛嗨”放牛,大概五六头,等他们需要牛的时候就赶回他们家,同时也会借傣族的牛来犁地,放了十年,但不会帮傣族做农活儿。我的儿子又新结交了四户傣族,现在总共就五户傣族的“宾弄赛嗨”。(访谈对象:娜某姥爷,1951年生,撒拉科村民,拉祜族族,2010723)
因此以坝区傣族为主体的“宾弄赛嗨”族际互助也是围绕山区坝区的基本模式发展起来的。而不同民族在生态环境与生计模式上的差异,则是促成此类关系的最初起因,“山上缺粮、缺物找坝子,坝区缺草料、烧柴找山上”形成了山区一坝区物资互补、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相互依存的基本模式。在实现经济互助功能的同时,通过彼此互学互通对方民语,相互了解、尊重、欣赏生活习俗,且互相学习生活技能,“赛嗨”式关系
还会在交往中促成族际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交流。
图3:晚稻播种的农忙时节,“宾弄赛嗨”帮互来帮忙,女性
插秧,男性犁田。
“宾弄赛嗨” 式关系的结交途径多样,包括代际传承、朋友介绍、随机结交等,孟连傣族俗语说:“埋波档进,宾弄档朱”就是说“是竹子就节节相连,是亲戚就代代相传”代际传承是此类关系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访谈中有人谈起,现在有12户,4、5户是从父辈传承来的,自己结交了6、7户,儿子现在还没结交,都是拉祜族,分别来自回俄村和撒拉科。结成最短的有十年了,最长的也有二三十年了。在结交前就玩了好几年了,会相互帮助,彼此都比较了解,他们对自己好,那自己也会
对他们好。大概八年前拉祜族已经不向自己借谷子了,现在都是砍了甘蔗买米吃,但现在在傣族农忙的时候还是会过来帮忙。在泼水节前也会提前三五天通知拉祜族来这边一起过节,但因泼水节和拉祜族砍甘蔗的农忙时节差不多时间,所以他们就抽时间过来,时间不确定,一般是上午来在这边吃午饭的。我父亲会盖房子,在帮拉祜族建房子的时候结识了“宾弄赛嗨”,现在还有来往,过节过年的时候会相互邀请对方。大概提前一年通知,叫人的时候不带礼物,去别人家的会带些礼物。当时所结交的“宾弄赛嗨”会向自己借谷子,但一定会还,借谷子就还谷子,也不用来帮工。如果还了谷子后拉祜族还是不够吃,会再过来借,等到他们旱稻打下来之后会再还,没有不还的。(访谈对象:波某某,1956年生,景信村民,傣族,20180722)
从访谈中还可以了解到“宾弄赛嗨”式关系的日常交往有明显的场合性或时机性。农忙时互帮、本民族节日互请、家庭喜庆大事上的互访,是最主要的三种交往场合。与传统相比,最突出的变化是节日、喜庆的相互走访。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必请友好家庭来同乐。总体来说,年节是此类关系中强化交往的最重要的契机,不仅是家庭间加深了解、也是结识新朋友和真正深入对方社区与民族文化的主要场合。
“宾弄赛嗨”的结交网络,首先表现为一个家庭结交若干友好家庭,形成以该家庭为中心,联接不同地方、不同民族、芸至不同职业的多个家庭的星型家庭网络,当然目前仍以农民为主。在访谈中有人谈起:我自己有一个朗岛村的“波户”,是盖我家房子时认识的,他和当时建房子的人认识,来看我家
的房子,就认识了,现在我也会和他跟他女朋友在一起吃饭喝酒,现在家里墙上贴的瓷砖就是这个汉族“波户”给我免费贴的,给他钱他也不要,前几天还让我去他们家拿了自己家种的芒果去吃。(访谈对象:玉某,1985年生,班艾小寨村民,佤族,20180724)
其次,表现为分别以各民族为主体的星型友好家庭网络。如“宾弄赛嗨”以傣族为中心,“亚搓”以拉祜族为中心,“跨婆波嘛”以佤族为中心。再次,在村寨层面,表现为中心村寨向周边村寨的辐射。在访谈中有人谈起:现在有5户,都是佤族、拉祜族和哈尼族,其中拉祜族住那罕,哈尼族住景茂。男女都可以结交“宾弄赛嗨”。我的父亲曾经将自己的儿子送给自己的“宾弄赛嗨”抚养,因为这家没有儿子,但一岁多的时候因病夭折。但发生这件事后两家人依旧来往。他们来的时候会送
一些野菜,例如折耳根等,回去的时候我们家也会送些谷子给他们,就是有什么送什么的。虽然以前打稻谷没有机器都是人力很辛苦,会结交“宾弄赛嗨”,但现在有机器轻松了也还是会结交“宾弄赛嗨”。(访谈对象:叶某,1968年生,景信村民,傣族,2018070220)
在分布密集的区域,家庭的友好网络间常常彼此关联、嵌套,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的友好关系社会网,它超越村寨边界、民族边界、行政区划边界。
三、现代产业发展与族际互动机制的变迁
近年来回俄村坚持采取一地多用的产业模式提升经济,即利用咖啡园发展澳洲坚果套种产业,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砂仁种植,利用荷花池发展渔业养殖,巩固提升甘蔗、茶叶、咖啡三个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澳洲坚果、砂仁等民族特色产业,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全乡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99555亩,人均7.5亩,产业覆盖面达100%,预计产值达13000万元。全乡甘蔗种植面积22454.5亩,预计产值4412万元;茶叶种植面积15436亩,预计产值3413万元;咖啡种植面积12009亩,预计产值1481万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23000亩,预计产值700万元;砂仁种植面积19245亩,预计产值2582万元。产业增收项目落地见效,投入384万元,使2016年第二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产业扶持等项目落地,共购买仔猪668头、能繁母猪164头,有498户建档立卡户受益。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成各村养殖专业合作社、顺发养牛专业合作社、孟连家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勐白方盛养鸡专业合作社建设,为建档立卡户增收脱贫打下良好基础。四是着力加强区域开发。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紧紧围绕“三园一平台”建设,稳步有序推进雅咪红茶庄园建设。努力完善高原特色产品销售展示中心、农特产品展示房等建设,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力打造“互联网+”电子商务,提升造血功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发展。
回俄村目前虽然仍然是第一产业为主,但也已经开始开始采用一地多用的模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傣族村子中多元种植比较成功,佤族和拉祜族相对落后。现如今傣族村子的传统农作物水稻和苞谷以及传统的经济作物甘蔗种植面积都有所减少,新兴经济作物咖啡、坚果、砂仁等大面积种植,甘蔗、咖
啡、坚果都是十二月份开始收获摘果。坚果成熟期较为集中,几天就可以收完;咖啡持续摘到二三月份;甘蔗可以砍到来年五六月份。砂仁一般是八九月份摘果。佤族和拉祜族现在农作物以苞谷为主,经济作物多种植甘蔗和咖啡,砂仁和坚果才开始种植,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技术也相对落后。
在访谈中发现拉祜族村民坚果咖啡大多数都是才开始有收益,家里的土地主要还是用作种苞谷。在访谈种有人谈起,年轻的时候就种甘蔗(七八亩),苞谷(十五六亩)和旱谷(十五六亩)。现在不种这些了,太辛苦而且结的不好,种旱谷的地用来种甘蔗坚果苞谷,卖了钱买米吃吃不完,那些地自己种旱谷不够吃,所以就不种旱谷了。现在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在家种植农作物和养殖以及外出务工所得。家里种植的农作物是苞谷,经济作物有咖啡、甘蔗、砂仁、坚果四种。旱谷十年前就开始不种了,买米来吃。1)苞谷,种了20亩,主要用于家养的猪饲料,有时候不够还要再买些。2)坚果,种了15亩左右,种了四年了,去年开始摘果,卖了7000元左右。3)咖啡,家里有15亩咖啡,种了七八年了,每年有两万元的收入。4)砂仁,种了十一二亩,种两三年了,今年结了一点,目前还没有收益。5)甘蔗,家里种了30亩,今年有五六亩地挖掉了(甘蔗一般五年挖掉一次,让地修整两年)。6)养殖,养了11头猪,2头母猪,4头小猪,5头稍微大点的,这些猪都不卖,儿子在家杀猪卖猪肉,还需要买其他人一些猪。去年还养了一百五六十鸡,自己家吃一些卖一些,去年卖了两三百元。(访谈对象:李某某,1948年生,回俄村民,拉祜族,20180725)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水稻的收割大多依靠机器,所需人力相对以前大大减少,但维系“宾弄赛嗨”的需求依旧存在,只是从以前的粮食劳力
互助变成金钱等方面的往来。在访谈中有人谈起:父亲早亡,家庭贫困,读完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家有十多户“亚搓”,在景信和景冒,公爹结交六七户、自家结交3、4户。没有谷子会向“亚搓”拿(买)谷子,拿多时给钱。孟连卖1块多,傣族卖给他们少一点,8、9毛钱。现在也去向“亚搓”借谷子,一般在7、8月去借。卖了苞谷后拿钱去还。如果700块钱的谷子,“亚搓”只收500块。如果借一两袋谷子就不用还,他们随便给。拉祜族穷,以前我生小孩时,家里什么也没有,他们就给我钱。慢慢有钱了就去还。帮做工也可以,以前农忙帮干活时给开钱,60块每人每天,与市场价一样。现在“亚搓”不喊她们不帮忙,因为有了机器打谷子。节日经常往来,过年杀猪、火把节(农历6月24日)都请亚搓来,傣族过节也叫他们去。现在种苞谷10多亩 主要用来喂猪,少量出售;种植咖啡10多亩,大概06年开始种(第一个小孩今年13岁,嫁过来生了小孩1年后开始种咖啡)10多亩,去年卖了七八千元,咖啡豆不分好坏,一样价;砂仁种了一两亩,没有大面积种植是因为没有土地种了,已经结果开售,去年卖了500元。拉祜族的砂仁地比傣族的结得少;甘蔗 10多亩,去年价格450元/吨,卖了1万多元;坚果种四五亩,跟咖啡套种,已种3年,结的果实尚小。傣族的咖啡种得更好,它们的肥料用得多些,“亚搓”讲过自己种植咖啡的经验,但是太忙了,也没有来教。(访谈对象:李某某,1980年生,撒拉科民,拉祜族,20180723)
现如今生活条件提升,解决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宾弄赛嗨”生计方式的互补维系生活的作用虽然弱化但依旧存在,拉祜族的收入存在错时,经济依旧紧张,这时傣族的“亚搓”会借给他们谷子,等他们的苞谷收获卖了钱再去还钱,而且苞谷是以低于市场价卖给他们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帮助。
现在的“宾弄赛嗨”不仅有物与物或物与劳动力之间的互惠交换,也会有金钱方面的直接往来以及种植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在访谈中有人谈起:父母辈之前也有,但现在不来往了。自己新结交了两户,傣族。2015年前我雇傣族车子拉柴火和做房子地基的石头,后来就认识,结成了“宾弄赛嗨”,现在一直都有往来。去年傣族的“宾弄赛嗨”在农忙的时候来帮我家点苞谷,我也去傣族家帮忙犁地,我老婆帮忙插秧;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也有交流农业技术,打什么农药效果好之类的;我们之间也会相互借钱,不要利息的,去年我家盖房子的时候就跟傣族的“宾弄赛嗨”借了些钱。(访谈对象:李某某,1981年生,回俄村民,拉祜族,20180725)
“宾弄赛嗨”在现代社会中对促进各族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潜力也不可小觑。
四、回俄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宾弄赛嗨”在产业振兴中的意义
目前全村耕地面积13,555.00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21833.00亩,种植水稻、甘蔗、苞谷、茶叶、咖啡、砂仁、坚果等,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在产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回俄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回俄村虽然发展水稻、甘蔗、苞谷、茶叶、咖啡、砂仁、坚果等多元种植但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小,优质产品少,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2、回俄村佤族和拉祜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子里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该种情况与居住在坝区的傣族形成鲜明对比,傣族年轻人多愿意留在家里搞多元种植,栽培经济作物,农闲时在附近打零工。
3、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回俄村的发展问题还存在产业融合低的问题,回俄村虽然有丰富的乡村资源,比如有形的,如房、山水林田湖(如图4);无形的,如气候、傣瓦拉多民族文化等 ,但未能将乡村资源整合并盘活,成为乡村可获得增收的“利
益”产品。
图4:依山傍水的景信一二组村居
4、“宾弄赛嗨”传承不足。虽然乡政府接访省市级领导和全国各类媒体10场次共400余人,为助推“宾弄赛嗨” 族际民族团结互助机制搭好平台,但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有效维护景信乡社会政治稳定,开创景信乡“宾弄赛嗨”助推脱贫摘帽新局面还有待努力。且主要形成于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宾弄赛嗨”团结和谐机制,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彼此客观互补性和需求度减弱,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面临形势严峻。回俄村村也有对“宾弄赛嗨”的奖励机制(如图
5)。
图5:“宾弄赛嗨”奖章
5、“宾弄赛嗨”助推产业振兴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宾弄赛嗨“族际间团结和谐机制下可以努力营造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和谐共处的新型民族团结关系,达到民族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目前还是摸索进行,无可借鉴模式,如何准确引导助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引导其从自发走向自觉,而不越庖代俎,工作的开展尚无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扶持其健康发展的工作均在不断摸索、总结中进行。
(二)“宾弄赛嗨”在产业振兴中的意义
要在全乡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加速崛起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大背景取得优异的成果,冲破产业发展所遇的困境就要发挥回俄村独特的“宾弄赛嗨”民族团结资源。
1、回俄村 “宾弄赛嗨”和谐的互助氛围,更有利于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政策更便于实施,再者将传统的人情牵绊转换成更加牢固的利益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宾弄赛嗨”的传承。自 2011 年回俄村实行“宾弄赛嗨” 机制后,不但经济上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助和生活交流也更加密切了,除了政府的政策和鼓励以外,在经济发展快速的社会,民族团结互助才能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生活上互助,文化上求同存异,少数民族的能动性参与,也会让各民族节日也在不断改变和整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贫困户信息不对称、技术资金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