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织锦工艺及其符号运用

更新时间:2023-05-29 23:36:50 阅读: 评论:0

傣族织锦工艺及其符号运用
作者:李兴力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7
        【摘要】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关键词】傣锦;工艺流程;符号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普洱地区、临沧地区、金沙江沿岸、红河沿岸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远古时代起,傣族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傣族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创造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美丽的傣乡曼村
        本文的曼村为化名,是一个位于勐罕镇中心的典型傣族村寨。勐罕镇坐落于景洪市东南部,距离景洪市27公里,俗称橄榄坝。曼村周围有两条主要水系,南面是澜沧江干流,在景哈东南南阿河口出境,下称湄公河;北面是人工湖泊龙得湖,村民过去称其为大渔塘
        现在的曼村是20世纪末开发的橄榄坝傣族园景区的五个村寨之一。一进入景区大门就可看到寨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古朴传统的干栏式傣楼在树林中若隐若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旅游开发使曼村的文化内容比周边的村寨更加丰富。在曼村寨的中心位置树立了一个传统工艺展览馆的标示牌,其中有织锦、纺线、傣首饰打制等传统工艺和傣族赞哈表演,这些承载着傣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习俗活动通过旅游公司的包装和制作又重新回到了曼村民的生活中来,给当地村民的经济创收开创了一条新型的道路,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民族文化盛宴。
        二、傣族织锦工艺流程
        关于傣锦最早产生的年代,至今还没有定论。据史学家考证,傣锦在汉代史籍中就有记载,到唐、宋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据史料记载,傣族的先民——古越人很早就掌握了
纺织技术。《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唐代《云南志》记载:唯收娑罗树(即木棉)子破其壳,其中白如柳絮,韧为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缎。男子妇女通服之。·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云南百夷篇》载:百夷染五色丝,织土锦充贡。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以木棉花纺成绵线,染为五采,织以花纹,土人以之为衣以绵花纺织为布,阔仅八寸,土人呼曰娑罗布,岁以输官。可见,傣族先民很早就利用纺织技术制作衣物,并将傣锦作为给官府的贡品,说明古时傣锦的织造技术就已相当成熟。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23:3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746101786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傣族织锦工艺及其符号运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傣族织锦工艺及其符号运用.pdf

标签:民族   文化   村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