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打洛景来傣族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
作者:黄巧 施红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勐海县打洛镇景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也是当地重点发展的边境特色旅游村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傣族在适应外来资本介入的过程中,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向新型的多元化生计方式转变。当地傣族能动性地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反映出在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其文化观念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同时也呈现出傣族社会新一轮的文化再适应。
关键词:生计变迁;傣族文化;再适应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1-0019-08
生计(livelihood)是指维持生活的方式或手段,而“生计策略(livelihoods strategies)则指人们为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追求能带来效益的生计产出, 采用的一种资产利用配置和经营活动组合的选择”[1]。生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学的基础性研究方向,正如伯德·大卫所说:“我们应该将地方性生计模式的分析,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手段。”[2]本文力图梳理打洛景来村傣族村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生计的变迁,以此看待当地的傣族村民在变化中的适应策略。按照这样的理解,位于中缅边境的打洛景来村的生计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能动适应环境变迁的禀赋。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本文选取了一个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打洛镇景来村作为田野点,该村傣族的生计选择过程,有助于揭示社会结构、价值观如何与经济变迁相互关联,并最终表现为文化新一轮的再适应。
景来村距离打洛镇镇政府4公里,距离打洛口岸5公里,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1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林地面积323717亩。海拔635米,年平均气温22℃左右,雨季集中于5月至10月。截止至2016年,全村有113户人家,共计5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