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以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为例

更新时间:2023-05-29 23:09:26 阅读: 评论:0

第38卷第2期2021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
再生产与社区治理  以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为例
王 欣 王焕午
[摘 要] 在民族地区以村社为基础的制度和文化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㊂虽然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傣族村社制度在村社成员的生产生活团结体系㊁基层政治管理㊁村社内外的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㊂但傣族村社成员在市场㊁国家㊁村社等场域的互动中,综合了文化传统㊁规则以及个体行动,实现了村社团结方式的创新,传统村社组织结合基层民主政治形成新型管理方式,村社成员
与外来人口形成了相互依存且互不干涉的和谐相处模式㊂傣族村社制度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把日趋分散的个体重新整合起来以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并重塑城市化所带来的流动性与村社整体的关系,在基层社区治理中走出了一条以村社成员为主体㊁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㊂
[关键词] 乡村都市化;村社制度;社区治理;傣族;西双版纳
[收稿日期] 20201101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 交互主体视域下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历史㊁经验与对策研
究  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2020⁃GMC⁃007)㊂
[作者简介] 王 欣,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㊁硕士生导师;
王焕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㊂
一㊁问题的提出
村社是以单一村庄为单位构成,在村镇范围内实现内部事务自治,不受外部干预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1]140㊂村社与村寨所表达的含义大致相同,通常情况下,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村社㊂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村社指代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经济组织,具体指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组织,它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同一氏族或多个氏族联合而成[2],生产生活的日常组织以家庭为单位,村社范围内实行土地公有制度,但牲畜㊁农具㊁住宅㊁生产物等生产生活资料私有㊂村社是文化价值的创造主体,村社成员既是创造者,又是组织者和享受者,而村社文化的民间性㊁群众性和集体性使其更具特色㊂以俄罗斯为例,村社文化是俄罗斯历史进程的社会细胞,又是民族特性生成的重要载体,俄罗斯人对这种文化符号的认同和依存心理内化进价值观和世界观当中[3],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平均主义㊁集体和谐㊁轻商抑商㊁权威崇拜㊁强国主义等一系列制度和文化特点㊂但这也成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性因素[4]㊂土地改革㊁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后,我国农村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㊁农户承包经营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农户家庭所特有的格局㊂这与原始社会末期的 村社”有诸多类似之处[5],因此可被称为 村社集体”㊂其中民族村社是由一定民族的成员聚族而居形成的传统㊁封闭和保留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村落社会[6],是农村社区的一种类型㊂从本质上看,民族村社也具有一般村落的普遍性特征:民族村社的社员是村民,民族村社是村落社会[7],民族村社的治理属于村级治理范畴㊂
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制度与社会秩序被逐渐蚕食,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基础,道德趋于碎片化,乡村精英的示范价值也逐渐衰落㊂近年来,在创新社会治理㊁推动乡村振兴的
背景下,村社集体的重要性在学界被重新认识㊂与西方经济学所假设的 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同,基于中国乡村文化共同体㊁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 村社理性”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与实践经验[8]㊂因而在乡村治理中,由于血缘㊁地缘关系而存在着重复博弈㊁充分信息㊁有效监督等机制,使得村社组织可以通过内部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形成稳态的治理结构[9]㊂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特征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有学者提出要借助农地 三权分置”制度,让农地回归生产资料这一本质,重建新型集体经济,再造村社集体[10]㊂也有学者指出,乡村社会中农民利益需求多样化与市场主体多元化使得合作社组织在推动经济资本再生产㊁增强村民之间的合作和自我管理㊁完善村庄多元主体 共治”和村民 自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因此实现农民合作社与村两委高度融合或一体化,是未来农村治理的基本形态[12]㊂与此同时还有学者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秩序,通过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 互哺”机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13-14],逐渐重建乡村文化的价值,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与乡土社会的再认同㊂由此可见,传统的村社制度以及以村社制度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各类文化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都能以一种潜在的结构性力量对社会行动主体产生制约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与传统村社共同体的 互嵌”使得民族村社集体在组织管理㊁人员整合㊁文化传承㊁应对外部风险等方面的角色更加突出,其族群特质对现代城市社区的治理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㊂傣族社会曾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在土地改革之后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公社并未彻底解体[15]2-3,尤其是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以村社为基础的制度与文化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㊂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即是一个被裹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傣族村寨㊂据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
村寨户籍共121户,536人,户籍人口主要为傣族㊂非户籍人口有汉族㊁哈尼族㊁布朗族等,其中汉族人数最多,约为傣族人口的2~3倍[16]544㊂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于1993年批准建设,曼村被划入旅游度假区内,当地开始发展旅游㊂随着2002年连接曼村和景洪城的大桥通车,当地加快了发展步伐,道路硬化㊁房屋改造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㊂截至2018年,度假区一期(已建成的旅游综合服务区)1.07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能力100余万人次;二期(正在建设的文化旅游区)20.95平方公里㊂因此本文试图以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社组织形式为基础,从曼村的生产生活团结体系㊁基层政治管理和村社内外的社会交往等方面出发,探究傣族村社制度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再生产,进而重塑傣族村社制度在当前城市化发展与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㊂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土地制度及村社组织形式
从14世纪到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前,西双版纳一直实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即大领主占有全部土地,把土地分给小领主,小领主再把它分给农民耕种㊂在封建领主制时期,耕地㊁牧场㊁荒地㊁水源等都归 召片领”所有, 召片领”虽然处于土地垄断地位,但并不直接拥有全部土地,而是把土地臣民分封给宗室亲信    召勐”㊂ 召勐”又把辖区内的土地连同村社农民分封给其属官,属官受地多少取决于他的等级㊂农民的份地是所属领主通过村社组织进行划分给予的㊂  传统傣族农村社会能稳定延续几百年,与它稳定的土地分配制度有紧密关系㊂傣族的村寨是一个共同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形成一个村社,村寨之间的界线十分明确,而界线之内的土地和一切自然资源都属于集体共有㊂村社定期将土地分给社内
人员,由其自然户使用,分散经营,产品归个人所有㊂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每个人分到的土地大致相等,这也使得社会保持稳定,不至于发生激烈矛盾㊂村民享有土地使用权,但是不能转让㊁典当㊁买卖,迁移出寨的人要将土地上交回村社㊃
38㊃第2期         王 欣等: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
㊃48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
表1 1953年曼暖典村寨土地状况[17]223-224
土地种类所属者耕种者是否交租占总面积比例/%
纳曼 村社集体村寨各户农民否67.82
纳波郎司属大小官员村寨各户农民是18.62
纳道昆村寨现职头人村寨各户农民部分交租9.8
纳辛 农民私有村寨各户农民否3.76
集体,新迁入户可以向村寨领种一份土地㊂当封建领主制度与村社相结合之后,封建领主通过村社
来控制和剥削农民,领主将负担下放到各个村社,而村社又通过平分土地的方式来分配负担,农民
与村社的关系变成了 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负担,以取得村社成员的身份,才能分得份地使用”[15]92㊂由于每个村社的负担是由全部成员共同分摊,所以人户少㊁土地多的村社特别欢迎新立户和外来户
加入,多一户人口,寨子里的负担就减轻一份㊂但是,对于迁出户或者放弃份地,村社有严格限制㊂
除了要留下钱粮作为偿还之外,有些寨子还要将迁出户剩下的负担转嫁给新的村社㊂在这种土地
与负担捆绑在一起的制度下,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外出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㊂因此,在傣族
社会里, 种田出负担”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观念㊂
传统傣族村社组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公共管理和议事制度,村社内部有 村社议事会”和 村
社民众会”㊂村社议事会由 波曼” 咪曼”(寨父寨母,即村寨头人)㊁ 陶格”(乡老)㊁ 波板”(通讯
联络)以及另一 先”级头人(相当于村社委员)等组成㊂除此之外,村社内部还有一些社会分工的
专职人员,例如,管理水利的 板闷”,司文书的 昆欠”,管理祭祀寨神的 波摩”,管理佛寺的 波
章”,管理武装的 昆悍”等㊂可以说,传统傣族村社的事务基本上都能由村社内部解决,在这种原
始公社式的集体生存中,人际关系容易协调㊂鉴于村社作为一个独立的封建负担单位,其内部有一
套完整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完全可以在村社内部得到解决,村寨之间没有
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在传统傣族农村社会中, 村社”实际上主导了傣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㊂
在传统傣族农业社会中,村社是一个权责并存的一致性集体,所有个人都以这个共同体作为自
己生产生活的中心㊂农忙时,村社组织㊁村民进行换工互助,农闲时,全村的人互相帮忙盖新房㊁举
办婚礼㊁操办丧事㊁参与节庆活动等㊂个人对于村社也负有相应义务,例如,共同修建水渠㊁篱笆,共
同防御外敌入侵,共同出资做佛事活动等㊂个体需求通过村社整体生活得到呈现,人们的行为一体
化程度较高,个人在追求物质生活时也要重点考虑与寨子里的其他人是否一致,个人想要改变传
统㊁有所进取,往往会受到很大的社会压力㊂ 人们甘愿以一切努力和牺牲来维护它的存在,而他
们自己则把有限的物质企求和精神享受都寄托于村社,他们甚至觉得一天也不能脱离村社㊂而村
社又的确履行着保护他们的职责”[18]168㊂这就使得傣族村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缺少独立经营和管理的能力㊂因此,曹成章用 村社文化”来概括传统傣族农村的文化核心[18]㊂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不断以新的方式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而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 村社制度”将在社会变迁中以不同的形态延续与发展㊂
三㊁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傣族村社制度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地区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和平协商的土地改革,封建领主的统治以及附属的经济形态被瓦解,广大贫雇农分得了土地和房屋,生活条件逐渐改善㊂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㊁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㊂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使用,通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农民重新得到了土地的经营权㊂在这一过程中,傣族村
社重新成为土地管理的基层组织单位㊂与此同时,土地利用方式也在经济作物引入与乡村都市化过程中经历了橡胶地流转㊁政府征收与旅游开发建设㊁土地出租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并带来傣族村社制度的变迁㊂
(一)从集体 支配”到个体 经营”:生产生活中的团结体系变化
对西双版纳傣族村社制度和地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莫过于橡胶的引入㊂橡胶种植技术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来到西双版纳国营农场支边的汉族人引进的㊂随后,在政府鼓励㊁政策支持㊁技术普及以及提供种苗等措施推动下,西双版纳民营橡胶在各村寨迅速发展㊂至1995年全州的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7.18万公顷,首次超过了国营农场[19]㊂但是由于橡胶苗需要6~7年的生长期,在此期间不但没有胶水收入,还要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养护管理,因此有些傣族家庭因劳动力缺乏或者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经营管理,他们开始以土地为中介,与农场汉族职工合作㊂农场人出胶苗,并且负责管理,7年后橡胶开割,双方对半平分,30年之后农场人将橡胶地归还㊂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支付租金,这是最早期的一种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㊂此后村寨内部家庭之间的橡胶地流转现象也日渐出现㊂
橡胶种植取代水稻种植成为村社成员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使得傣族村社成员的土地开始进入市场之中,并且相应地对村社成员之间的生产互助与生活团结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㊂首先,过去村民用来种植水稻的土地虽然实际上可以自由经营支配,但在性质上仍旧是集体所有㊁村社统一管理,而且在村社文化中,自己耕种村社分有的土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村寨身份㊂但用来种植橡胶的土地则是村社成员在传统时期自己开垦而来,面积大小取决于家庭的勤劳程度,再加上橡胶树种植㊁开割与胶水买卖都由个体家庭完成,因此与橡胶相关的土地及其之上的经济林就脱离了村社集体的控制进入了市场领域,并且由家庭和个人主导管理㊂其次,与土地相关的劳作关系和互助团结形式也逐渐走向 个体化”㊂在传统的傣族村社公共生产生活中,村社内部拥有一套互帮互助的村社关系网络,农业生产中,
村社集体会进行统一安排,以村社成员互助生产的形式来完成村社土地生产的各项事务㊂但市场经济中的橡胶树则属于个体家庭私有,种植和割胶都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专业学习和长期练习才能在不伤害胶树的前提下获得胶汁收入㊂所以每个老百姓的割胶水平因种橡胶时间早晚和自身技能而有所不同,为了保护自己的胶树不被割伤,传统的互助和换工行为被 自家人管自家树”所取代㊂除此之外,在建房这样的活动中互助团结也在慢慢消失㊂传统傣族村寨每家每户的竹楼都是由村寨头人主持营建,村寨公众集体帮助修建的㊂傣族盖新房如过节,一家盖房不仅牵动全村,而且涉及外勐外寨的亲朋好友,只要信息传达到,他们就会不畏辛劳,跋涉而来,一起帮助建造房屋[15]331㊂而如今受到城市建筑如 钢筋水泥丛林”般扩张的影响,村民盖房子大多也采用砖混结构,一般情况下村民也会去村外找专门的建筑工程队施工,互助盖房这种团结的方式也渐渐消失㊂20世纪90年代后,在城市化建设推动下,城市边缘的村寨不断被纳入到城市开发中㊂以曼村为例,2002年修建了勐泐大道,跨越流沙河,连通了景洪城与曼村所在的片区㊂2005年寨子开始开发,土地被政府征用,当时的土地赔偿款是4.5万/亩㊂当村寨土地被政府征用之后,每户人家分到了1.5亩宅基地,除此之外,每户人家平均还剩10亩土地㊂寨子刚开发不久,村民们都利用割胶收入或者贷款修房子,将自己房屋的一层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㊂同时还将剩余的宅基地出租给外地人修建宾馆或者出租屋㊂除了宅基地之外,村民将留下的土地都交给村集体,连同集体土地一起出租给外地人修商贸城㊁建材市场或者发展集约农业㊂
在此阶段,村社的土地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行了重新整合,由此也在村社成员之间产生了一系列
问题㊂首先,政府征地征用的是村社集体的土地,但是,由于土地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同样面积的土地在征地补贴数额上差异过大,村民对征地开发不满以至于产生纠纷甚至实际冲突,对社㊃58㊃第2期         王 欣等: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
会秩序稳定造成了损害㊂其次,在以橡胶为载体参与世界经济流通以及城市化开发过程中,村民的土地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土地逐渐沦为人们获取利益的工具,在村社内部因为土地分配也引起了一些问题㊂据村民讲述,经常会有一些村民因为觉得自己的份地不够划定的1.5亩而不满甚至与他人产生纠纷,从而影响了村社成员内部的团结㊂最后,村民普遍表达了对于沿街商铺出租能够带来更加高额利润的向往,甚至言语中流露出对村社其他成员的嫉妒㊂例如,玉金罕一家的年收入有
20万左右,在曼村已经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她还是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挣得不多,刚刚够花,他们那些有商铺挣的才多,一间(商铺)租出去一个月好几万㊂”类似的言论在村社成员之间弥漫,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村民之间的隔阂㊂
总体来说,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与市场关系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村社在土地管理上扮演的角色被削弱,村社成员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互助行动以及平等团结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集体 支配”走向了个体 经营”,这对历史时期以来傣族村社成员之间所追求的 个体需求通过村社整体来呈现”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㊂
(二)从 社会政治导向”到 经济利益导向”:基层政治管理与选举标准的变化
传统傣族村社内部的重大问题都要召开村社民众会议,通过民主方式来解决㊂ 陶格”在村寨事务的管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㊂随着封建领主制的发展,村社头人逐渐成为统治者的代理人,由过去的公众选举变成了世袭,成为村社对内对外经济的主宰者[15]79-80㊂橡胶种植作为生产活动,在胶水买卖和世界橡胶市场的运作中变成了一种商品交换,而地方少数民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成为了专业的 商品生产者”,相较于内地农村的农民而言,西双版纳的傣族更早㊁更彻底地进入市场经济领域㊂再加上乡村都市化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土地的利益属性,这进一步体现在村社领导者的选举和政治管理上:拥有土地的多少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在村社组织中发挥领导能力的主导因素㊂曼村现任村民小组组长岩的告诉笔者:
(当村民小组组长)要看你自己的条件,你条件好了说明你有思想  打比方你文化不高,但是你家里条件还可以(就没问题)㊂你家里情况怎么样大家全身都看得见的,就比如我,我没有文化,但是我家的情况(经济条件好)大家也都看得到,在最后的话,如果你(条件不好)文化再高也不要你了  这样我们的寨子才会有好处㊁才会富起来㊂你自己上来没有能力的话就会害到全村,(有没有能力)看下家里条件就知道了,这个(主要)看你们家的地,谁最多,父母留给你多少地,有地才有思想,有地才可以发展,没有地就没有办法”①㊂
除了自身拥有土地数量之外,能否顺应时代潮流为村社成员的集体利益做出贡献,是人们选举村社领导者的又一标准,这鲜明地体现在曼村现任村民小组组长身上㊂据调查,曼村在2005年初次征地时的赔偿款是4.5万/亩,但是到2015年左右,政府对周围片区的土地征收赔偿款上涨到15万/亩,再加上在乡村都市化发展过程中,曼村的村民们都放弃了农业耕作,取而代之的是土地与房屋的租赁,因此村民对于征地赔偿款的前后差额有着非常大的意见㊂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村社成员的岩的就成为了维护村社利益的 出头者”㊂
我已经坐牢三次了,他们做得不公平,我就起来闹㊂然后他们就把我抓进去,每次就是一两个月,然后出来我继续㊂因为如果我不出面不去组织的话,永远就是45000(一亩)”②㊂
岩的的个人行为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据其他村民描述,当时支持岩的的家户有90多家,而㊃68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
①②访谈时间:2019.7.18㊂访谈对象:岩的,曼村现任村民小组组长㊂访谈地点:曼村民小组村委会㊂访谈时间:2019.7.18㊂访谈对象:岩的,曼村现任村民小组组长㊂访谈地点:曼村民小组村委会㊂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23:0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7296659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以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以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为例.pdf

标签:村社   土地   乡村   文化   村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