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石刻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泰山石刻文化
2、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即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提起这诗句,自然就会想到泰山,泰山以它雄伟壮丽的景色,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人们在游览、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被它的另一景致所吸引,那就是——泰山石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泰山,一起领略泰山石刻的艺术魅力。
一、石刻简介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对宇宙,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识、利用的历史。人类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工具的使用。石是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赖以脱离动物界,进入文明的根本工具。而人们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情感和思想意识的表达。最早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媒介之一,可能就是石刻。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石刻文物遗存主要是至今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保存着的大量原始岩画遗迹和洞窟壁画,它们是用石刻来表达人类思想信息的最好证据。例如法国诺克斯洞穴中保存的距今达1万余年的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顶上和洞穴四壁的约有二万年的动物壁画,北非撒哈拉地区分布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岩画,南非威尔顿文化时期的洞穴壁画,澳大利亚的库纳尔达洞穴壁画等等。
在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保存了很多不同时代的古代岩画,最早的也可以达到近万年以前。这些壁画主要表现了古代原始人的狩猎、宗教、战争、生殖等活动场面,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的认识。
现在可以见到的这些古代石刻,有些是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蘸着天然颜料绘制的,有些是用吹管喷涂的,有些是用石块刻画的,还有很多是先通过凿刻、磨刻等手段勾画出图案
的外部轮廓,然后再涂颜色来形成画面的。这些绘制的方法,是后来的石刻制作方法的先声。
最早的文字石刻应该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在书写材料上,世界各国各显神通。古代埃及人使用纸草,在古代亚述人,古代两河流域,他们使用泥板来记录文字。
另外像古代印度僧侣用贝叶来书写经文,古代的西亚地区和古代欧洲,曾经大量地使用羊皮来书写文字。
中国的古文字目前公认的是甲骨文,但造纸术出现前,用竹子和木材制成的简牍是古代的中国主要的书写材料。将文字刻于石头—这种特殊的载体之上,可能与人类利用石料做建筑材料有一定关系。公元前2686年至2181年之间的古埃及古王国时代中就有了大量宏伟的石质神庙、金字塔和高大的方尖碑。这些大量应用于当时社会的石刻向我们表明:古代人类已经把利用石刻表达思想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了。因此,石刻也就有着深厚的人类文化内涵。
与西方这几个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文字石刻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古埃及的石刻可以早到公元3000年以前,西亚古文化中可以早到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在古伊朗地区,都有公元前一、两千年的文字石刻保存下来。这些石刻主要有几种类型:保持原始石块形状的碑、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碑(特别是方尖碑)和摩崖石刻等。
而中国古代成型的石刻可能要在公元前500年到300年才开始出现。现存最早的石刻秦《石鼓文》就是雕刻在天然石块上的,外部稍加修饰,它的年代大约在春秋时期。西亚北非的一些古代石刻,如在两河流域发现的汉漠拉比法典,就是这种石刻形制。中国古代把这样的石刻叫做“碣”。
“碣”应当是人类石刻史上较早出现,比较原始的石刻形制,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字石刻。在中国,现存的早期刻石是非常罕见的。而在泰山,就极为难得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石刻中硕果仅存的几件早期刻石之一——泰山秦刻石。
正式成型的石刻,即具有人工加工的固定外部形状的石刻,就现有材料,应该是在西汉晚期才出现的。现存的西汉文字石刻很少,大约只有不到10件。这表明在西汉时期还没有大量地、普遍地使用文字石刻。
到了东汉时期,石刻才被普遍使用,并再现了定型的碑石、摩崖、神道、阙、画像石等多种形制的石刻门类,中国石刻史上第一个高潮才到来。
二、泰山石刻概况
作为石的宝库,石刻文化在泰山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卢卡斯先生和联合国评委们当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的一项,因为若没有了登山盘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围就会大打折扣,泰山也就与普通大山没有了区别。
泰山石刻种类繁多,从形制上分,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九种。
从内容上分,泰山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
从数量上看,泰山存在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如下:岱庙157块;岱阳215处;登山东路575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
从形式看,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跌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
从书法艺术看,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也有龙飞凤舞;既有大家之手,又有石匠之书
三、泰山著名石刻
1、封禅祭祀碑
封禅祭祀石刻是泰山石刻中一道独特风景线。
保存至今的有:秦《泰山刻石》,汉无字碑,唐《双束碑》、《垂拱残碑》、《纪泰山铭》,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宋封祀坛颂碑》、《祥符碑》,明《去帝号碑》、《祝文碑》,清《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等。
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
《孙夫人碑》立于西晋公元272年,它与“历城郛休碑”、“河南太公望碑”同为晋代三大丰碑。
衡方碑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为著名汉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