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宗教文化
在泰山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泰山以其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从史前的巡狩柴望,到封建王朝的封禅告祭;从朦胧的信仰,到各种宗教的形成与融合,无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特征的体现。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岳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泰山宗教的内容琳琅满目: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凡此种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可以说,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一、泰山宗教基本情况
泰山古有“神州”之称,“济南府人全,泰安州神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泰安道观佛寺
遍布全山,炼师羽士不乏其人,善男信女寒暑不绝。历史上,泰山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长期以来,它们在这里共存和发展着,以至今天仍庵、观、寺院、教堂并存,有“泰安三步一庙”俗话。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以前,泰山有400余处庙宇,仅见于《泰安县志》记载的大庙就有188处。约占泰城面积的一半以上。
泰山宗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宗教历史悠久,古神今神都有。
神话是宗教的土壤,是宗教的前史。关于泰山,有许多古代神话,自然神、始祖神兼有之。如泰山玄女、西王母、夷人祖神伏羲、不屈的战神蚩尤、风神飞廉与穷奇、神射手后羿等等。后来又增加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祇,以及众多民俗神。
第二、教种齐全,在中国流传的正规宗教几乎在泰山都有痕迹。
如佛教有著名的普照、灵岩、朗公、神通、竹林诸寺,供奉释迦牟尼、弥勒、药师、观音、文殊、普贤、韦驮、罗汉等。
道教宫殿有岱庙、王母池、斗母宫、关帝庙、碧霞祠、三官庙、老君堂、地主祠、阎罗祠等,所祀神仙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真人、太上老君、西王母、后土、地主、东华帝君等。
为纪念儒教鼻祖,泰山上下都建有文庙,主祭孔子、亚圣(颜回、子思、曾参、孟轲)、及“十二贤人”。
到了近代,泰安城又兴建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教堂,拜祀上帝和真主。这样世界三大宗教,泰山都有了。
第三、三界(天界、地界、人界)神全。
如玉皇、天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八仙等,属天神序列。而后土、城隍、酆都大帝、阎王等,属地神序列。象三皇、人祖、泰山老父、孔子、颜子、鲁班等,属于人神序列。
总之、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泰山神包容的范围都是深远广大的,这种古今兼备、天人合一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绝无仅有。
二、泰山与道教
1、道教简说: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18000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死者的生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等神山,并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业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系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泰山是神仙方士的发源地,战国时著名侠客聂政为报父仇,就曾在泰山穴居修道八年。秦汉以后,神仙方士利用皇帝封禅泰山机会,将治国安帮的统治术与长生养性的神仙术结合起来,改变了泰山封禅的内容,并使泰山成为一座修仙的名山,正是在济南方士公玉带的策划下,汉武帝在泰山修了第一个宫观建筑-汶上明堂。曾送“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來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時期,老子曾开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求“
深根固柢,长生久視”,由此而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开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黃老道” 秦汉封禅加速了神仙学说与黄老道思想融合,从而为道教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
在东汉末年,朝政黑暗,官逼民反,天下大乱。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密谋造反的组织,其中有一个叫张角的大巫师,建立了“太平道”,他们以一部《太平经》为经典,宣传天下平均。采用蓄“弟子”的方式,到四方“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拜“符”为仪式,组织起三十六方信徒,人数多达数十万。
公元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梁、张宝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率领太平道信徒,以黄巾为标记,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联络旗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虽然这次大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但这种以原始巫术为基础而出现的太平道,却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力量。
在张角组织太平道活动时,另一个大巫师张陵在四川和陕西创立了“正一盟威道教”。正式把老子《道德经》作为传道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用叩头思过、符水治病等方式争取群众,发展教徒。制定了一系列宗教仪式,建立了24个以“治”为名的信徒组织。
因凡是入道信徒都要交五斗米,因而道外人称之为“五斗米道”。张陵被信徒奉为“张天师” 黄巾起义失败之后,“正一盟威道”吸收了太平道的教义和部分仪式,更有效地组织道民,利用天下大乱之机,在汉中地区建立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宗教割据政权。后来,继任天师的张鲁(张陵的孙子)投降曹操,正一盟威道随之发展到全国,其他以巫术为主的民间组织,迅速与道教融合。从此,道教正式以公开合法的宗教组织登上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士族、读书人也纷纷信奉道教,甚至连一些皇帝也成了道士。道教的神仙系统、传承制度、宗教规戒,斋醮科仪、服饰法器、符箓样式等逐渐定型。
隋末大乱,一大批道士宣称李渊父子是太上老君子孙,“真君度世,李氏当王”,道士魏佂等人还亲随左右,为唐朝建国立下大功。唐朝,以道教为国教,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曾大力崇尚道教。道教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元时,佛教影响增大,在皇帝主持的佛、道三次大辩论中,道教三次辩败,以致道经被焚,宫观被毁或改作佛寺,一大批高级道士被勒令剃发为僧
明清时期,道教不再受封建王朝重视,各派渐渐失去生机,高道和创新的道教理论很少出
现,道教长期处于衰微状态。然而,道教毕竟在民间有深厚基础,正一道和全真道仍然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现存的主要宗教之一。
2、道教与泰山
道教传入泰山始于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其间,张陵弟子崔文子上山采药炼成 “黄赤散九”,于瘟疫流行时救人万计。从此,道教在泰山开始传播。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在泰山修炼过的著名道士有崔文子、张炼师、邱处机、张志纯、张三丰、王三阳等几十人。
3、道教对泰山的设计
秦汉封禅泰山,出谋划策的是方士,唐宋封禅泰山,张罗其事的是道士。由于道教把持了封禅这一国家大典,道教也就成了泰山的显教。从岱麓至岱顶,山阳这条中轴线上的形胜之地,基本上都成了道教的据点。
道教对泰山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化设计。
(1)它按照“君人南面”这一政治文化要求,否弃了北坡和东坡两条登山路线,而利用南坡的三个断层台阶设计了三重天的天堂,并顺着中溪的山谷,依山就势修筑了一条中轴线,从而使登封泰山的路线完全符合中国政治文化的要求。这条中轴线强化了泰山本来就有的稳重、平衡、对称的山体形象,符合中国人朝天心理的需要。在中轴线上,道教通过各式各样的庙宇、楼阁和牌坊的点缀,呼应,把一座自然山改造成了一座充满宗教意境和园林意趣的文化山。
其中,南天门天梯的改道和摩空阁的建设是泰山人文改造中最精彩的点睛之笔。十八盘最后一段原先是往东折向碧霞祠的钟楼之下。这种设计一是利用了天然山涧,二是缩短了登顶的距离,三是减缓了最后一段路程的坡度,从效率看是无可厚非。但是,元代道人张志纯取直了十八盘的登山路径,让中轴线在最后几百米对准飞龙岩和翔凤岭的山垭迎难而进,笔直向上。这样,虽然增加攀登的难度,却强化了朝天的宗教心理和身体体验。它又在山垭处营造了一座体量并不很大的摩空阁,使之成为天梯的一处收煞,成为天堂的明确标志。有了南天门摩空阁,朝天的人就有了一个目标,“朝天神曲”也就有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强劲音符。
(2)道教根据远古信仰中的“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和“泰山治鬼”的说法,巧妙利用泰山的地形、地貌,把泰山塑造成了一个包含天堂仙界、人间闹市和阴曹地府的完整宇宙。
首先,把泰山神神性二元化。泰山神即主生,又主死。道士张志纯在蒿里山建祠,使之成为地府。
4、道教在泰山景观建筑
王母池、关帝庙、斗母宫、三阳观等。
5、泰山神与碧霞元君
泰山神又叫东岳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山神原来并无封号,以山为名。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公元1011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公元1291年,元世祖再次加封泰山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于是泰山由山变神,由神变王,由王变帝,其地位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泰山神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道教产生后,纳入道教神祇系列。据《三教源
流搜神大全》称,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
在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上,刻划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分给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公元1370年,在岱庙立碑正名,去掉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封号虽然去掉了,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自明代之后,又称泰山神叫“黄飞虎”,在明人许仲琳所编《封神演义》中,第99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姜子牙将西周与商作战中死去的365位英雄均封为正神,其中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由于泰山神的神威上通天庭,下连地府,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朝拜泰山,乞求保佑。公元1748年春,乾隆奉皇太后首谒泰山神时,在岱庙内举行隆重三献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