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历史著作《耆老回首》
第一章是绪论,交代选题意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资料体系和结构等。第二、三章是泰山香社历史沿革述略,分前当代篇和当代篇,描述泰山香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代泰山香社的活动状况。其侧重点是分别讨论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与香社兴盛的关系。第四章是泰山香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分析,着重讨论了泰山香社的结社原因、奉祀神主之演变、香社领袖权威的形成、香社的仪式分类及典型的香社组织――合山会的历史。第五章是介绍泰山香社的外部社会环境,如泰山庙会与香客店史略,香税与泰山管理等。第六章是余论,讨论泰山香社的基本特征,进而为民间信仰辨名。最后,本文的附录部分,以具象的资料展示相关各章所论述的内容,即:一、邹城西关泰山香社香头刘绪奎访谈录(样稿),二、青州市五里镇井塘村民间香社调查资料,三、泰山香社碑碑文选录,四、泰山香社碑目录。
可以说,该论文首次全面开拓了关于泰山香社的研究。系统地描述了民众的进香活动,弥补了泰山文化研究中对于民间信仰行为观察、描述和学理分析的缺失,揭示了以泰山香社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信仰组织的基本形态。对民间信仰组织生成、发展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
部社会基础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并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审视了国家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民间信仰的运行机制与功能,推进了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结社问题的讨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
2002年袁明英主持的“泰山石刻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应用研究”被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该项目动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泰山石刻资源进行研究与保护,为泰山石刻的研究与保护开辟了一条现代技术路径,确属独辟蹊径之作。
首先,2003年,山东省十五社科规划将王雷亭主持的“泰山-国山战略
当代历史著作《中华泰山儿女》
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经课题组整理文献资料得知,历史上首提国山命题的是时任泰安乡村师范校长的徐芝房先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国民政府筹备召开国民大会,徐芝房参加山东代表竞选。为此他赶写成《定泰山为国山刍议》,拟作为本届国大提案。但因不久发生“七七”事变,本届“国大”胎死腹中,徐氏“国山”提议而未能列入政府议案
(由于兵燹,徐氏此书今已失传,仅有书目保存在1937年刊行的《泰山天书观乡村师范教学大纲》一书中)。此后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接连不断,“国山”之议遂被搁置,后无人问津,影响不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泰山旅游研究所王雷亭所长在课堂上讲述日本国山富士山时,受其启发,提出泰山为国山的想法。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为吸引海内外游客,振兴山东省和泰安市旅游业,王雷亭正式向泰安市提出书面的国山创意策划方案。同年8月全国百家媒体来泰山采风,对泰山是国山的命题进行了重点采访,随后做了大量的报道(齐鲁晚报2001年10月6日头版头条刊登采访王雷亭的综合报道《泰山要当中国国山》),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以后,北京青年策划人宋体金先生也提出了泰山的国山的命题。
国山的呼声日盛,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的关注与需要。作为去年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
泰 山 文 化
■ 泰山封禅文化
封禅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泰山的显赫名气正是源于此。
从自然的角度看,泰山的美是一种雄浑、粗旷、壮阔、博大之美,但泰山的自然之美有局限,比不了黄山。黄山除了拥有泰山的雄浑壮阔之美外,还多了一些秀丽阴柔、精巧雅致、变幻多端、博大精深之美。所以虽然有“泰山归来不看岳”之说,但更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
假设泰山没有了历朝皇帝的顶礼膜拜,仅凭泰山的自然姿色,还能称得上是“圣山”和“国山”吗?还会是“五岳之首”吗?还能被选为世界双重遗产吗?恐怕这些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黄山与泰山这两个中国冠有“双遗产”称号的名山,黄山的世界自然遗产当之无愧,而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更加名副其实。从这一意义上讲,泰山游程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一些,“五岳之首”也更多地强调了泰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而封禅则正是这政治文化意义中最最厚重的一笔!
• 详细了解泰山封禅文化
■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两教在泰山的影响亦不可小觑,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
道教在泰山是最为彰显的文化现象,登山途中处处可见的几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观。
释迦牟尼在和元君老母的千年斗法中最终处在了下风,佛教后来被道教势力逐出了泰山的主要区域之外,只能在山之阳或山之阴的山麓边缘觅到几处领地,顽强地显示着它们的存在。
儒教仰仗着国教的地位,又有着孔子远在泰山名扬海内外之前的历史性登临,再加之历朝统治者对泰山无以复加的顶礼膜拜,才得以获得了与道教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从泰山的角度观察道、儒两教的的关系,是极有趣味的一件事情。表面看,中国的统治者与人民大众可以在泰山找到共鸣与和谐,于是产生了“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这大概是“国泰民安”的最早版本。但两者祀奉的偶像却仍然有着绝然差别:统治者向往的是东岳大帝的至高无上威仪,老百姓企盼的是泰山老母的宽厚仁慈胸怀。时至今日,影响犹存。您不妨在泰山游程中仔细观察朝拜泰山的熙熙攘攘人群,品味身处社会不同阶层人士攀登泰山的不同心态与动机。
■ 泰山石刻文化
石刻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这样说,石刻文化在中国发育的最为完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当年泰山申报世界遗产时,国家文化部是拟按自然遗产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批的。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处“双遗产”。不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卢卡斯先生亲临泰山考察后,不仅对泰山的自然风光大加赞赏,更陶醉于泰山的丰厚文化遗产,卢卡斯先生下山后兴奋地为泰山题词:“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献。”果然,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卢卡斯先生和联合国评委们当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的一项,因为若没有了登山盘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围就会大打折扣,泰山也就与普通大山没有了区别。石刻文化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结合最为直观的形式。它升华了物质——使本来毫无生气的石头有了灵气;它又物化了精神,把人们对自然产生的美感表达了出来并告知别人和后世人。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一方面,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另一方面,泰山石刻还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到南北朝的战乱纷争,从汉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没落,乃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元明清各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封禅祭祀之举,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无论是文人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从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准确、可靠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此外,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幽奥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成为连结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美的内涵。
■ 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岱庙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
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灵岩寺自古为“域中四绝”之一。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莫忘从东路徒步攀登, 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寺……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著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比八达岭为代表的明长城古老上千年。
■ 泰山民俗文化
在历朝统治者的眼里,泰山是凛然不可冒犯的,汉武帝当年登泰山时,一路惊呼“大矣!极矣!骇矣……”他们对泰山的崇怵之情,盖因“君权神授”。说白了,他们登封泰山的目的,是想讨好泰山神,让神仙帮助他圆皇位永固、江山永驻之梦。
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泰山没有那么威严,泰山诸神也是亲切有加。如果您稍微关注一下泰山的文化和历史,就会发现皇帝和统治者尊崇的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是男性化、孔武有力、神力无边的化身。而老百姓对权利象征的东岳大帝只是敬而远之,他们几乎倾全力敬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一位慈眉善目的女性。在泰山,最好的庙宇是供奉泰山女神的碧霞祠,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碧霞祠。无论建筑的规模、档次、数量等等,东岳庙都比不上元君庙。细细品位这其中的差异,研究一下统治者与普通人为何对
泰山神有着不同的选择与敬奉?是不是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