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泰山建筑文化

更新时间:2023-05-29 21:31:06 阅读: 评论:0

第四章 泰山建筑文化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亦陆续营建。这些建筑始终围绕着 “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山就势,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与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名山文化的例证。据史料记载,泰山宗教建筑始于秦汉,此后随着帝王的活动和佛教、道教的发展而发展。虽然近百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严重,但泰山古建筑保存至今的仍有58处,其中较为完备的25处,总面积14万平方米。
  主要包括:二塔(四门塔、辟支塔)、三宫(灵应宫、斗母宫、红门宫)、五阁(壶天阁、飞云阁、蓬莱阁、摩空阁、御书阁)、七门(配天门、仁安门、炳灵门、碧霞神祠东西神门和两心门)、十桥(八仙桥、云步桥、高老桥、步天桥、长寿桥、注水桥等)、十一楼(寄云楼、摩松楼、万仙楼、歌舞楼、钟鼓楼等)、十二坊(遥参坊、岱庙坊、岱宗坊、一天门坊、孔子登临处坊、迴马岭坊、升仙坊、龙门坊、白鹤泉坊、灵岩胜景坊等)、十八殿(天贶殿、红门弥勒殿、王母池七仙殿、北斗殿、碧霞元君殿、大雄宝殿、千佛殿、玉皇殿、元始天尊殿、灵应元君殿等)、二十三亭(更衣亭、五松亭、西溪石亭、观日亭、望月亭、望河亭、观瀑亭、高山流水亭、对松亭、金星亭、洗心亭、长寿桥石亭等)。各种建筑群体中的配殿、厢房等辅助性建筑则更多。
一、宫观建筑
宫,原本是房屋的通称,秦汉后指帝王居所。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唐宋后,“宫观”多用于道教庙宇的称谓。中国的高山建筑,大部分是宫观建筑,多与宗教有关。
1、岱庙建筑群
  岱庙是东岳大帝的下庙,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总面积96222平方米。东北角被御座宾馆占用13343平方米,庙为帝王宫城形式,四周城堞高筑,基石五层,上砌磨面大青砖,断面呈梯形,下宽17.9米,上宽10.8米,最高处达8.2米。 
  据史书载,庙创于汉,拓于唐宋,后历代重修。宋建 中靖国元年(1101年) 重修岱庙,历时21年,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庙除垣墙外,全部毁于火,大定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179~1181年)按旧制重修。明、清两代屡加修葺。建国后,对天贶殿、仁安门、东御座、后寝宫、厚载门及门楼、正阳门及五凤楼、西南、东南角楼进行了修补或重建。现存建筑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格。
  岱庙平面布局可分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均在中路轴线上。中路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天贶殿与仁安门之间以廊庑连接。东路有汉柏院、东御座;西路有唐槐院、雨花道院。整组建筑高大雄伟,俨然帝都。庙前有遥参亭。
  岱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之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富丽堂皇,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
 遥参亭位于岱庙前,为岱庙的前庭。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均先在遥参亭瞻拜后入岱庙祭祀,再行登封。遥参亭又名草参亭,唐宋时期名遥参门,明代扩建。南北长66.2米,东西宽52米,面积为3442.4平方米,围以红墙。为二进式院落,由南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后山门等组成,南门正对通天街及古泰城南门。
2、红门建筑群
王母池庙
  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也称王母庙,位于泰山南麓红门宫东南。创建年代无考,三国时已有建筑,魏曹植《仙人篇》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 句,经历代重修,遂成现在规模。1959年翻修王母殿、东西配殿和悦仙亭,保存了清代风格。
  王母庙是三进式庙宇,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3.6米,东西宽53米,面积3900. 8平方米。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组成。
关帝庙
  位于泰山南麓,自此登山始有盘道。庙踞盘道西侧,原名关帝祠,又称山西会馆。相传山西商客建祠祀关羽,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拓修而成。
红门宫位于关帝庙北,创建无考,明、清多次重修。宫分东西两院,东为佛教寺院,西为道教庙宇。两院由飞云阁相接。
  飞云阁为门楼式,上下两层,跨道而建。下层为南北相通的拱形门洞,高2.6 米,宽2.95
米,进深11米,镶“红门”石匾。上层名飞云阁,建在洞门平台中间,五脊筒瓦硬山顶,带卷棚悬山前廊,面阔3间,西侧有石阶通红门西院。东院由山门、弥勒殿、更衣亭、南穿堂等组成西院是碧霞元君的中庙,由庙门、元君殿、且止亭、南茶亭等组成 
3、斗母宫建筑群
  斗母宫位于岱阳登山盘道东侧。明以前称龙泉观,以龙泉山水流经此而得名。
斗母宫分前、中、后三院。中院西向开西山门,两侧分列钟鼓楼,院中有正殿、东配殿、南穿堂。前院有山门、寄云楼、禅房等;后院有正殿、东西配殿及龙泉亭。
斗母殿为中院正殿,以祀斗母而名。3间,面阔10米,进深8米,通高8.2米,建在高0.7米的台基上。
4、壶天阁建筑群
壶天阁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改名壶天
阁,1979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壶天阁元君庙
  在壶天阁北,始建年代不详。3间,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与壶天阁相对,四柱五架梁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面阔11.5米,进深 7.2米,高7.46米,正间内须弥座神台上供元君铜坐像,高1.88米,铸造工艺精细。
三大士殿
  在壶天阁北步天桥南药王殿西。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重修。1981年重建。殿三间。坐北朝南,前廊式五脊歇山顶,内供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称作“三大士殿”。
5、  中天门二虎庙
  旧传泰山多虎,古人遂在中天门坊东建二虎庙,祀黑虎神,以镇山兽,后殿毁。1972年拆除小庙扩建回廊式售货亭;1989年恢复二虎庙名,现名为财神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手持铁鞭、身跨黑虎,并绘壁画。
6、南天门关帝庙
现名末了轩,祀泰山神
7、岱顶建筑群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是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殿为铜瓦,碑为铜铸,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 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
  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3米,进深7.7米,通高8.4米,东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铜像。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正
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供碧霞元君和二侍女铜铸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福绥海宇”。
玉皇庙
  位于岱顶天柱峰顶,庙将峰顶围在院中,内有极顶石一块,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据古籍载,此处是汉代帝王封坛遗址,有后人立《古登封台碑》。后在极顶石上建玉皇庙。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隆庆六年(1572年)都御史万恭将玉皇殿后移,露出极顶石。清代又多次重修。建国后,于1955年和1978年分别翻修大殿和亭子。1982年再度翻修大殿。  庙南北23.5米,东西28.5米,面积669.75平方米。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西禅房组成。山门1间,面阔3.57米 ,券石砌拱形门洞,高2.35米,宽1.5米。门额嵌“敕修玉皇顶”,内额嵌“泰山极顶”石匾。玉皇殿面阔3间10米,进深8米,通高6.1米,殿内石砌神台,木雕神龛,龛内供明代铸玉皇大帝铜像及二侍童像。
8、普照寺建筑群
普照寺(略)
三阳观
  旧名三阳庵,以明嘉靖时东平道士王三阳所建而名。位于凌汉峰西全真崖上,离五贤祠1.5公里,依山势而建。《泰山道里记》载,此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扩建,清代重修,1977年毁。现存混元阁、山门禅房残墙及碑碣。观有前、后、中三院。
五贤祠 三阳观南
9、后石坞元君庙
  为岱阴道观,俗呼姑子庙、娘娘庙。位于玉皇顶东北尧观台东,背依天空山,东靠九龙岗,南临乱石沟。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修圣母寝宫楼,隆庆六年( 1572年)供昊天上帝像,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同治年间又重修,改称石坞青云庵。光绪年间重修,称后石坞庙。清初庙产几次被豪家侵夺,后经官府宣判而立告示碑和执照碑。建国后因常年失修顶部塌毁,只存残墙。1994年,重修元君殿及西配殿。庙分东西两院。
  西院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东院由透天门、正殿、东配殿、圣母寝宫楼等组成
10、元君下庙-灵应宫
二、楼台建筑
万仙楼
  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又名望仙楼。跨盘道而建,门楼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清多次重修,1954年翻修,1973年维修门窗,1980年彩绘。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  万仙楼下层是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2.9米,石额南刻“万仙楼”,北刻 “谢恩处”。整个下层东西宽17.4米,进深13.65米,高4.4米。门东砌为隐真洞,深1.76米,高1.95米,宽0.9米。  万仙楼上层建在下层顶台偏北处,面阔3间13米,进深6.3米,通高11米,殿墙下部四周镶满明代朝山进香施财合山会题名碑63块。下层东北角有石阶与上层相通。
三、古亭建筑
1、高山流水亭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西炮高岭上。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总理河道提督军务万恭所建。亭为四柱方形石亭,边长6.1~6.6米,通高4.4米。柱上施角梁、扶角梁、金枋、单脊四注顶,浮雕瓦垄、勾头、滴水等,柱间上部施额板。
2、西溪石亭位于泰山西路黑龙潭南平台上,清道光年间建。全石建筑,北向,方形,封闭式,东西开窗,块石垒砌,四角攒尖顶,瓦垄和宝顶皆浮雕,勾头、滴水为浅浮雕。
3、洗心亭在五贤祠东侧,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BD56重修三贤祠时创建。亭东额“迎旭”,西额“送爽”,北额“洗心”。方形基,边长3.57米,高 0.5米。亭四角柱两侧立抱柱,柱上施角梁,角梁上施二横三竖短扒梁,四角攒尖顶,方形宝顶,高浮雕角脊,浮雕筒瓦、勾头、滴水。
4、寿星亭在升仙坊西南侧。单间前出廊,砖石建造,面阔2.6米,进深2.32米,通高3.25米,单脊硬山顶。顶铺石板,雕瓦垄状。亭上为神龛,有方形门;下为香火洞,石作拱形门状。前廊南山墙内嵌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1块,系直隶河间府宁津县张福善重修时所立。
5、长寿桥石亭位于桥两端,1925年张培荣建无极庙时所建,1965年从无极庙移此。东为云水亭,西为风雷亭,均建在方形石台基上。全石四柱方形,边长2.5米,通高4米,方柱上置角梁、扶角梁、坊等,四层叠涩,中盖一方石,上雕束腰莲蓬式宝顶。攒尖顶四角脊突出,浮雕屋面、瓦垄、勾头、滴水。柱间施连接枋和雀替。原立三亭,另一亭移于建岱桥北,形式与此同。
6、五松亭又名憩客亭,位于中天门北,因亭前有五大夫松而得名。此亭南近云步桥,北邻朝阳洞,创建无考,明、清重建。原为3间,1956年扩为5间,1978年又翻修屋顶。亭面阔16.1米,进深6.05米,通高5.75米,建在四层条石垒砌的石基上,台基高10.4米。亭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檐柱为方形石柱,内柱为圆形木柱,卷棚歇山顶,前后两面每间均装四隔扇门。亭两端也各开一门,装隔扇门四扉。亭东北有房屋3间,面阔8.65米,进深5.14米,通高5.3米,三柱五檩五架梁前廊式,重梁起架,单脊仰瓦硬山顶,装四隔扇门,次间开窗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21:3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67066184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四章 泰山建筑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四章 泰山建筑文化.pdf

标签:建筑   东西   泰山   配殿   重修   位于   岱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