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2007-06-07 11:19:39)转载标签: 登泰山记教学 分类: 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
——“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黄昌龙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特色:①文旨单纯明了;②选材新颖;③剪裁布局精当;④写景状物极具特色。
教学设想:
1.本课拟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
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2. 本文篇幅短小(不足600字),文字相对浅显,学生预习后极易产生“我已读懂了”的想法,而事实上,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在主旨确定、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极具特色,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视并难以理解之处,故拟出上述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主题”。
3.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查阅生字、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生平;收集历代写泰山的诗、文(可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将有关网址告之学生)。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
师:(播放第一组配乐幻灯片:泰山及五岳风景)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春秋时改为现名,它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高度虽低于华山和恒山,但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
生之地,加之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播放第二组配乐幻灯片:泰山游览图、主要景观等)泰山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可分为五大游览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登山西路)。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阶石6000多级。泰山名胜古迹众多。从东路上山,自南向北有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玉皇顶等景点。玉皇顶为泰山极顶,海拔1352.8米,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其东有日观亭,可观 “旭日东升”;其西有“望河亭”,可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景。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
(分析: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对于作者姚鼐来说,他若从未深入泰山之境,则很难设想他会写出这篇传世佳作;对于学生
来说,他若要真正对本文作深入理解,就必须了解泰山之景。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并未去过泰山,甚至亦很少看过关于泰山之景的图画、照片,因此,播放上述两组配有音乐和旁白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将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雄伟壮丽的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代桐城派散文家,42岁的姚鼐先生登临泰山,就写下了《登泰山记》这篇传世名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这篇散文。
(播放第三组幻灯片:课文配乐朗读录音,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记游泰山的佳作,《登泰山记》的写作方法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一:显示上述所提问题)
(分析:抛锚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抛锚”,这里的“锚”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一些真实的问题,它与学生要建构的意义的“主题”密切相关,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个或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个“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
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上述问题,有的在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的已在草稿上记下思考的结论要点。教师来回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有学生要求重看前面的第二组幻灯片,教师准许他用多媒体教室里的计算机重看。)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这非常好。不过通过我刚才的观察,似乎发现有的同学也还有不少困惑,能否给大家说一说?
生 1:我觉得“写作方法”范围太大,能否给我们提示一下从哪些角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