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年数学高中教资科三案例分析
一、高中生基本心理特征:
高中生心理已经和初中生有了很大的不同,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做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从天真的儿童期向明朗的青年期过渡阶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快速迈向明朗,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至明朗的指标,还处于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不同步的,具备异时性和很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高中生心
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
(3)自主性。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瓦解父母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显著强化。独立思考和处置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犯罪行为上整体表现出来猛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尝试瓦解父母的维护和管理。他们具备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表明自己的力量和就可以。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精心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观点上,已经开始存有了自己
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前瞻性。青年就是相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在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著最宽广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著了期待和向往,发展与未来就是高中生最向往也就是最宽广的领域。 这种直面未来的前瞻性使高中生特别地富有理想,它引起高中生紧迫地崇尚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人们总是把青年同社会的未来二者联系,表示
(5)进取性。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如果说成老年人容易满足于已得到的利益,趋于保持现状,不思进取,青年则事事正在有待解决之中,常常是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6)枪机性。高中生不像是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袒露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而易举流露出,心理的发展呈现枪机性的特点。他们非常期望存有单独的住宿房间,存有个人的抽屉,并讨厌把抽屉锁出来,似的存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使别人晓得,其实里面并并无什么紧要的东西。他们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变得寡言。高中生快乐写日记,也就是这种枪机性的整体表现。记日记既可以诉说心声,
又可以激进秘密。心理发展的枪机居住并使高中生难深感寂寞,因此又产生了期望被人认知的猛烈心愿。他们热衷谋求认知自己的人,打听知心朋友,对知心朋友,他们能够坦率地讲出内心隐密。
(7)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
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就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拒绝接受社会小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讨厌打探新鲜事,、很想象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作出优劣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予日益活跃。例如演示角色活动“假如我就是校长”、“假如我就是班主任”,对自治权、自理、改立、自行结社、创立协会、刊物等的建议,充份说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远远超过学校的范围,搞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已经开始萌生并日益猛烈。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挑选,沦为他们意识中的关键问题。他们在考量未来的志愿及取舍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极具现实性和严肃性。而这种对未来生活道路的挑选,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具备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由于年龄问题,高中学生在不同年级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笔者曾经对相关学校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过观察、交流与调查,下面就这些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家庭教育对策做一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二、 高中生在相同年级存有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 高一年级: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完整等。
2、 低二年级:自学经济负担与恐惧问题、“师生恋”问题、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问题、价值观的构成与文化多元性难以调和问题、亲子关系淡漠问题、心理的可塑性、敏感性与教育建议的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等。
3、 高三年级:学习负担“过重”(主、客观)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的期望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各种心身疾病(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
另外一些问题在高中生中也存有,大致存有:人际关系紧绷、自暴自弃、性抑郁症、暴力女性主义、师生关系淡漠、虚弱、脆弱、辨析力差、贪婪、自我中心、缺少同情心等。
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年级、问题不同,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大致有以下成因:
1、社会心理因素:目前高中学生中,95%的就是独生子女,他们就是共和国历史上如同其父母就是比较特定的一代。例如,生活、教育条件不好,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遭遇的竞争与压力很大,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很快,拒绝接受至的信息又就是空前的。与此同时,他们缺乏困难与挫折的磨练,缺少兄弟姊妹的亲情体验,人际关系单一。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就难导致其心理素质比较虚弱、脆弱、贪婪、欲求,缺少责任感,碰到环境变化就缺乏足够多的心理应付能力,导致心理过剩,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这也可能将就是近年来社会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之一吧。
2、家庭教育的滞后与缺乏。中国俗语讲:“子不教,父之过。”但是在孩子进入高中以后,有60%左右的家长就已经放松了家庭教育,20%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有45%的家长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教育心中没有底,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他们说的再多也没有用,只要学校教育好就可以了。事实上家长的这些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据调查,在80%的问题行为学生中,其形成原因主要和家庭教育
不力有关。(如离异、寄养、放任、溺爱等。)另外,就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时间比例来看,在家时间要多于在校时间。若家长不注重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思想,孩子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在校的成长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如调查发现,现在高三学生和父母周平均交流时间不到2小时,有80%的父母孩子现在除了学习还在想什么、关心什么他们无从知晓。60%左右的家长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对策和措施,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严重匮乏。如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真空”,那么这期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有了极高的概率。
3、媒体传播的影响。若将21世纪比作就是充斥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步入的再恰当不过了。电视、电话、电脑、互联网等时空网络的普及和影响,整个地球变为了一个“繁小”的信息村,人已经被各种眼花缭乱的音像信息所围困,断奶
存在“真空”已是天方夜谭。信息的挑战早已来临,但我们的孩子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辨析力,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只是出自一种原始的本能和冲动在欣赏、接受着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和诠释的信息,迷恋、好奇、模仿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他们在与“流行”结伴而行,价值观的异化已不在是没有可能。在笔者的一次偶像崇拜的调查中,有35%的高中学
生崇拜各类“明星”,崇拜父母和科学家列在末位,只占1%。“现在的孩子不愿读书”这是目前家长普遍的困惑,答案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
4、同伴的影响。如果说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是在经济、科学知识和人格上的话,那么同伴则对个体的生活、自学和心理等各方面产生影响。同学、朋友之间存有共同语言、嗜好,自学、生活的内容和规律相近,难达成一致认知,马斯洛的“认同的须要”、“快乐与归属于的须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须要”在同伴中间最难获得满足用户。所以同伴间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5、学校因素。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相对滞后对个体心理影响较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再次成为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师中存在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素质教育的艰难探索也正说明了学生对真正教育的渴求。素质教育的成功之一就是要塑造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外,家庭的关怀和支持也显得十分重要。
1、通过家长学校的举行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掌控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有效率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家长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团结、和睦、融洽),争取创建学习型家庭。
3、亲子对话。通过写信给、家访、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践行“孩子,使我们起身去谈谈”的观念和模式。
4、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通过访校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他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