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成教育”中的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
我校虽成功申创省级二类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其实为典型的农村三类高中,每年录取的新生的成绩相对较差,加上学校为求质量,谋发展,而实施分层次教学。每届正式录取学生分班时形成三个层次;一类班级民族班,二类班级实验班,三类班级普通班。
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是普通班中的一个,开学时学校又分配一些择校生插入班上。造成班级人数多,学习、思想、习惯各式各样,班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留守”孩子,据统计,班级学生中有90%属于此类。而我们学校本学期实现整体搬迁,学校对学生实施“封闭管理”(即每周学生星期天进校,只有在星期六方可离校外出,且必须持有班主任签字的假条或是家长亲自来校接回。)鉴于以上现状,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学校教育,肩负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这样给班级管理凭空增加很多难度。况且在此类班级中存在较大一层“后进生”。因此,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整个农村三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观点认为:后进生就是差生,他们在学习成绩、思想、行为、习惯上表现较差,与优等生相差太远,因此,一直得不到尊重与理解,内心产生一种很深并经常压抑着他们的痛苦。
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其潜能得不到挖掘。后进生与其他同龄的学生一样要求得到人们尊重,尊重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尊重的自然延伸,首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独立自主性,真诚地与他们交心,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要求,鼓励他们抬起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步入优秀生行列。其次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的兴趣不要横加干涉和指责,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向他们讲清楚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玩的关系,同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倡“一课一得”,让所有的学生有成就感,给自己找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理由。同时不要奢望他们能“齐步走”,但要求他们都“起步走”,即刻做起。并用一句广告术语激烈他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转变“后进生”,要充分了解造成他们“后进”的成因。“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学习、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对“后进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幽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舍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班级人文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学校借新校搬迁之际,许多设施不完备,当然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向全体师生征集新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含版画、条幅等)地活动,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更是声名鹊起,鹤立鸡群,让后进生感受到大家庭浓厚而独特的魅力,从心里产生“我以校班为荣”的感慨和自豪。
“后进生”后进的形成,是多方面地,有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以及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农村三类高中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老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有些后进生,则受毕业生的影响,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必须是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形成一股齐抓共管的强大教育力量。而不是像有些学校采取办理几期“后进生学习班”,表示形成规模的后进生转化,更重要教育及学习的追踪和延伸。不同的教育力量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面和要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后进生”的转变不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结果,而更是所有教师和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生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个学生不是直线式地、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而是螺旋式地反反复复地成长起来的,因此,应允许他们犯错误,更允许他们改正错误,犯错误一次,改正一次,成长一次。对他们每次的错误都从主观各方面分析,找出原因,然后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教育,经激发学生的向上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潜能,直到他们改正错误,逐步获得成功,并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后进生”的波动性和反复性,对于他们的教育也具有忍耐性和持久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德育首位。“育人先育德”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厂家生产产品,用厂家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产品:“学生学习不好顶多是次品;身体不行是废品;华而不实是赝品;而思想反动则是危险品”。当然,我们教育的结果:不要次品、赝品、废品,更不要危险品。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我们要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或是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