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不管现象反思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

更新时间:2023-05-29 12:24:41 阅读: 评论:0

 
从杨不管现象反思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
2008-07-14 00:31:14  红网
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
  (7月11日《法制日报》)
 
  学生破坏教学秩序,在课堂上吵架斗殴,而老师却无动于衷,不加制止,充当冷漠的“看客”,确实有悖教师应有的职业伦理。然而正如俗语所说的“冰冻三日非一尺之寒”那样,在校园暴力不断滋生蔓延且日益升级的今天,“杨不管”现象的出现难道还不值得引发我们对教师教育中现实困境的反思吗?
 
  和绝大多数师生冲突的新闻一样,“杨不管”现象在媒体中一经披露,就招来很多专家和法律界人士义正辞严的指斥。从表象上分析,这些指斥的依据都十分正确,但值得思考的是更多身处教育一线的基层教师,却对此感同身受,普遍抱同情和理解的态度。除了苍白无力的正面教育与感化外,失去惩诫权力的教师面对“问题少年”又能有多大的约束力?而面对课堂上吵架斗殴的违规学生,教师之所以“不敢管”,而转为选择做一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式的沉默看客,固然与该校曾经发生的班主任批评学生遭遇报复被刀砍四指的恶性案例令人心悸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上是缘于现行教育政策没有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力之间进行清晰而合理的界定,一旦发生师生冲突事件时,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时往往受制于媒体舆论和社会压力,使教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究竟该不该管学生、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谱,缺乏标准。
 
  令人尴尬的是,在如何处理类似学生违反纪律、上课打架的问题时,教师何尝不面临着动辄得咎的现实困境呢?置之不理的“杨不管”固然因没有很好地保护学生而受到指斥,但如
果他介入其中,试图管理课堂纪律的话,是否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呢?试想一下,如果杨老师在制止打架时与学生一旦有身体上的接触,会不会引来学生家长对偏袒和“体罚”的投诉呢?如果因为批评教育而使打架学生出走或自杀,谁又敢设想老师未来可能遭致的处罚命运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固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但一旦将其绝对化未免带上“教育万能”的唯心主义色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不正常高度时,教育成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很可能频遭非议,沦为舆论与媒体关注的焦点。违规体罚自不必说,但是如果连面壁思过、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被归入变相体罚、心罚的行列,斥为对学生权利的侵犯时,试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教师多大的权利来教育问题少年,制止校园暴力?如果果真像一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作教师无能表现”,试问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般地迁就与奉承,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却缺失必要惩诫功能的跛脚教育,对于纠正问题少年的不良顽疾能起多大的作用,又岂能让人乐观呢?“杨不管”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如果不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改进,单纯靠对教师个体的谴责,将很难从根本上缓解教师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稿源:红网][作者:俞洲]
    谴责“杨不管”老师之余仍需反思
  据7月13日《齐鲁晚报》报道,“范跑跑”尚未谢幕,“杨不管”又已登场。事发安徽省长丰县,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他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学生在正在上课的课堂上死了,而且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让人难以想象。这立刻引起了
网友的公愤。有网民直斥杨老师“冷血”,再联系到此前的“范跑跑”事件,不少人认为,“杨不管”比“范跑跑”更为恶劣。不可否认,杨老师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作为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当堂课的安全事件负责。杨老师对学生打架事件没有及时制止,显然是不对的,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笔者认为,仅仅谴责杨老师是不够的。当我们在谴责“杨不管”老师的同时,是否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杨老师为什么不去制止?“杨不管”老师事件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反思一:现如今,谁还把老师放在眼里?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人们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仍然享受着“臭老九”的待遇。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点委屈,就去学校大吵大闹一番,有的家长甚至把老师打骂一顿。笔者曾问过学生:今后你们打算干什么工作?大多数学生说,反正不当老师,整天受气、工资还低、工作还累。两个学生竟然敢当着老师的面在课堂上打架,很显然根本就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连学生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反思二:现如今,老师拿什么来管学生?笔者认为,现在的老师不是不想管学生,而是不敢管。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一边倒地倾向于保护学生。学生可以给老师起绰号、家长可以打骂老师……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有时甚至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不敢。老师恐怕批评之后,学生会想不开。在权利保护上,学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师却是一无所有,碰到品质极端恶劣的学生,老师管了可能会遭到报复。
 
  就在半年前,同样在吴店中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血案。一名姓刘的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的4个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上学迟到后被老师批评。老师最后被鉴定为轻伤害,手指虽被植上,但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该学生才15周岁,没有承担刑事责任。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保护老师的合法权益?在如此环境下,老师拿什么来管学生?谁还敢管学生?
 
  反思三:校园暴力事件、教师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为何频频发生?以前,在学校很少看到学生打架、更没有学生敢打骂老师。现在,学生打架却发展到拉帮结伙、导致出人命的程度了,还有的家长带一帮人把老师打骂一顿。谁该为此负责?我们不得而知。
 
  当前,在教育政策一味倾向于保护学生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权益得到了保护,但教师的合法权益却没人愿意来保护,这才是“杨不管”事件的根源。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想就此呼吁,尽快建立教育惩戒法规,实施师生公平保护。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只有从制度上、机制上加以改变,“杨不管”老师事件才不会再次上演! 
[稿源:红网][作者:张成浩]
    为什么“杨不管”反惹同情?
  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称为“杨不管”,他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比“范跑跑”更为恶
劣(7月12日《广州日报》)。
 
  按理说,老师充当“看客”,必定会受到网民的全力口诛笔伐,而网上的声音反而没有多少人对这位老师提出过多的批评,反而认为两个能在课堂上打到你死我活地步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好学生。而事实上是,课堂本来就是一个神圣所在,既不应当出现打架的学生,更不应该出现“不管”的老师,课堂上打架的学生在过去不可想像,不管的老师当然也是不可想象,孔子的学生在课堂上毕恭毕敬,坐有坐相,立有立姿,断断不至于出现课堂上打架的学生,而直至鲁迅的时代,所有的小学生们仍然受着戒尺的警戒,学生打架不可能出现,老师用不着厉声呵斥,只拿眼一瞪,没有一个学生敢于再跟老师较劲。
 
  而如今的课堂又是怎样的?大学里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谈恋爱,敢于做出人们不敢想象的情侣之间的动作,海淀某学校的“耳钉男”,敢于在课堂上骂老师,当然也有敢于在课堂上拍骂景的学生,以及敢于把课堂当骂场的学生,这样一个视频,不仅仅暴露了“耳钉男”
的嚣张,更暴露了现在的学校教育乏术,教书育人,现在只剩下了教书一种功能,育人则无从谈起,学生的嚣张,对比于老师学校的教育乏术,正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两者的关系又互为因果。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养就得有教,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副产品就是对独生子女的过于娇生惯养,独生子女本身就处在一种心理无法独立而经济过于独立的状态,而家长更是纵容独生子女在社会、学校生活中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社会,因而,谨小慎微、内敛、听老师话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被弃置,打架斗殴倒成了某些学生的“长项”,这也就是说,假如把孩子视为一块“毛坯”的话,这块“毛坯”在没有推向学校之前,就是歪斜的,不成型的,而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老师与学校身上,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恐怕也是网友反而“同情”“杨不管”老师的根源。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12:2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342811784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杨不管现象反思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杨不管现象反思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pdf

标签:学生   老师   教育   教师   打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