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里来自老师的软暴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校园软暴力”, 并了解它的具体表现及对人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掌握日常生活中如何克制歧视行为以及应对软暴力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恐怕都有这种体会,上学的时候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老师的冷落,有的是一个方面 ,有的是在一门课上。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不能例外。比如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鄙视、轻蔑与嘲弄、给脸色;对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求学生作公开的检讨、把学生转入层次比较低的班级和学校等等。校园里这种来自老师的以冷落和语言伤害为主要内容的被称作“校园软暴力”。
“校园软暴力”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暴力却愈演愈烈。原本师生关系比较和谐美好的校园,现在却日趋冷漠,校园变得杀气戾气十足。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家面对这些看不见的“软暴力”,有的已经习以为常,有的则麻木了,致使这些“软暴力”显现出了越来越严重
的后果。
一、什么是校园软暴力
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在学校里发生的软暴力,我们称之为校园软暴力。校园软暴力是指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互相在精神上和心灵上造成伤害的行为。目前校园里最常见的软暴力主要来自老师。被软暴力之后的学生常会感到自己被歧视、被忽视、被轻视,精神和尊严遭到打击,毫无自信、倍感自卑,孤立无援。
校园“软暴力”它不像行为暴力一样可以留下证据、伤痕等,而且常常难以分清责任,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对方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因此,在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被口诛笔伐,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大幅度降低的现阶段,随之而来的“校园软暴力”却明显抬头,越演越烈。软暴力之所以在校园里盛行,还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向来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从严。但“严师出高徒”、“教
不严,师之惰”里的“严”往往被解读为“责罚”二字。千百年来,“责罚”一直被视作教导孩子“成人”、“成才”的最有效、最必须的手段。所以,古代的严师手里经常握着一把厚厚的戒尺。不仅如此,责罚孩子在我国还具有某种“形而上”的哲学根据,“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之类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言使对孩子的教育暴力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到现在,这种以“责罚”为手段的教育方式,至今仍然被一些家长和老师奉为信条。
2.教师本身缺失必备的素养 当前教育体制中引进的激烈竞争,比如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长期在精神压力之下,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而学生有时就成了部分教师的释放空间。当与学生发生矛盾或学生的行为失范时口无遮拦,完全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心态和体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待屡教不改的顽劣学生,须施猛药,下重手,使其认识到对自己所犯错误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一定的处罚,才能有所悔改,至少将有所收敛。这些观念都是“软暴力”产生的温床。
3.学校管理不严。由于现在对分数过分的追求,导致学校有意无意的放松了对软暴力这方面的要求,有时候要求的模模糊糊,力度不够。对老师的培训也大多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
学能力,对心理和教育技巧上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能考个好成绩,让学生罚抄,写保证书,写检查等等这些软暴力的做法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至于来两句损话,用冷漠的态度,不屑的表情,更是家常便饭。
3.学生及家长对“软暴力”默许。 一直以来,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敲打”表示理解。即使在施教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由受教育者引起的,学生不知如何应对教师的“软暴力”伤害;家长一方面对于教师的做法报以宽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因为孩子往往要在一个老师的手下学好几年,惹得老师不高兴,恐怕遭殃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这种种原因,无形中给予校园“软暴力”一个容身的空间。
4.至于学生之间的软暴力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和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绩上,忽视了对孩子关心他人感受、同情弱者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储存”过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人文教育的缺位,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漠视他人感受的偏狭性格。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恰当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
二.司空见惯的校园软暴力现象
现阶段的校园软暴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挖苦与讥讽,这种方式造成的隐形伤害既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贬损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它增强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冲突。常见的校园软暴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语言伤害。包括谩骂、讥笑、嘲讽、挖苦,用侮辱性的语言故意伤害他人。例如:“你比猪还笨,比驴还蠢!”“你脑袋里装的是糨糊还是屎啊?”“没有比你更弱智的人了!”“考得那么差,还有脸见人?自己跳楼去吧!”
2.表现在表情和神态的软暴力,如教师整天表情凶狠,充满蔑视不屑一顾的表情,久而久之都回给学生造成伤害。
3.利用集体的力量,开班会、小组评议等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孤立围堵,说某学生不好都别和他玩,和这种人在一起这辈子就报废了。发动大家写“评议”、写“评语”,罗列他人所谓的缺点,显示所谓集体的“评判”;推举各种各样的“最差”,比如“最差学生”、“倒数第一名”、“落后分子”、“后进学生”、“最不守纪律的人”等等。导致这些学生成为被孤立,被冷落,被伤害,被打击的对象。有些学生还被迫坐在角落里,几乎无人问津。
4. “叫家长来”,动辄以此来威吓学生。如某某你明天把你父亲叫来,坐在你旁边监督你上课,否则你不要到学校里来了!有的还影射学生家长:你老是不遵守纪律,这让我想起来上次开家长会,就你父亲一人旁若无人地抽烟,还啰里啰嗦个没完,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一点没错。
5.随意的定性、贴标签,典型的话语有:你是什么东西我还不知道?好事没有你,坏事少不了你!这事不是你干的那是谁干的?最起码少不了你的份; “你这辈子完蛋了!”“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你将来只能去捡垃圾扫马路!”。此外,是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彻底放弃。如对有“前科”的学生不闻不问:你父母不是会向校长投诉吗?那好,以后我就不管你了,你作业也不用交了,来不来上课也随便你,反正明年你准备留级就是了;再有就是随意怀疑诬指学生偷东西、早恋等等,搜身,搜书包,查笔记本,私自拆信,偷看日记……
6. 罚写检讨写保证、张贴检讨书保证书或公开朗读检讨书保证书。学生犯了错误后,让其写检讨、写保证,可以让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分析,找出自己所犯错误的思想根源。从这一点看,写检讨、写保证很正常,无可厚非,不失为一种自我教育的好形式。问题是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抱着这样的初衷。有的教师让学生张贴检讨书保证书、公开朗
读检讨书保证书等,全然不顾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也有的老师,片面迷信写检讨写保证的批评教育功能,滥施检讨,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包括一些鸡毛蒜皮的错误,教师也居高临下地强迫学生写检讨写保证以示自己的权威,导致现在“检讨书”、“保证书”泛滥成灾。
“检讨书”、“保证书”是认定某人有错之后,让其写的认错、悔改性、保证性的文字。在学生眼里,检讨与保证被认为是“坏人”的专利,“检讨书”在她的心目中就像“罪证”,特别是在学校,学生一旦作“公开检讨”、“公开保证”,就被认为是“坏学生”,而受到同学的讥笑、家长的批评。这种偏见抹杀了检讨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作用,有时这种偏见甚至会致学生于死地。2009年3月24日,湖南郴州九中初一学生徐远方跳楼自杀就是因为写检讨。
7.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罚抄写作为“杀手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每当学生做错了题或写错了字,无论简单还是复杂,许多教师动辄让学生重复抄写100遍甚至500遍、上千遍。有时候,不仅仅是做错了题、写错了字要罚抄写。上课讲话、迟到、做小动作等违纪行为,凡是教师认为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也经常会采取罚抄写的方法来惩罚学生,而且一罚就是上百遍。 罚抄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无任何益处,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变相体罚行为。它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人格尊严和休息权。
8.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有失公平:如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有的老师在批改“差生”的作业时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有时干脆就不批改;这种不经意间的“歧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那些在考试排名中排在最后几名的同学永远抬不起头来,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优越感,看不起成绩较差的学生。于是,成绩差者自然被打入另类,被排斥在一些重要活动之外,忍受歧视的煎熬
三.软暴力危害
校园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体罚,是一种心罚,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软暴力”表面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软暴力”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流血的伤口比流血的伤口更疼痛。试想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学生来说,还有什么比早早就被当作“坏学生”打入另册更残酷,更可怕!尤其是让学生列举“罪状”的做法,不仅仅只伤害了当事人,实际上也伤害了班上全体学生的心灵。它将使天真无邪的学生得到一个重要的“教训”: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揭发”自己,并因此会遭到与当事人一样的命运。于是,他们要么视他人为“陷阱”处处防范,要么处心积虑记住别人的“缺点”以便向老师邀功,纯洁的心灵会因此而变得阴暗,健康的人格会因此而受到扭曲。
家长、同伴尤其是老师侮辱性的语言是对孩子心灵杀伤力最大的软暴力。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学生,首先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绪不稳等现象,随即就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再接下来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厌世自杀。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由于校园“软暴力”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已占青少年心理患病总数的10%~20%,并且呈上升趋势。
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对自我的爱护与肯定,特别是得到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上是老师、同伴、家长对他们的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学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和成就感。反之,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失败感,甚至心灵扭曲出现一些暴力,尤为严重的是一旦孩子因“软暴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医治好的,有的即使走入社会后,仍然有心理障碍,无法正常与人交往。
8.在校园里,关于长相、名字的歧视是最普遍的。这种软暴力主要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如比较胖的同学被称为“水桶”,“万吨轮”,比较瘦的同学被称为“泥鳅”“瘦猴”,长的比
较丑的女生,长期被人叫做“恐龙”。更有甚者,在某些学生中这种歧视甚至演变出排斥和孤立其他同学的倾向。有的学生容不得与自己生活方式习惯有异,家境较差或者成绩落后的同学。动辄给他人冠以侮辱性称谓,加以羞辱。并且在学习、日常活动中公然排斥、孤立这样的同学。
校园的歧视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些社会现象在校园中的反映。孩子们的心理尚不成熟,对事对人的认识处于简单的状态,他们对其他弱势同学的歧视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追根究底,它的责任与后果,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要改变这种日渐蔓延的校园现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中成长,远离校园歧视这种冷暴力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