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中的“冷暴力”
情景再现: 某差生理解得慢,某教师就不耐烦地说:怎么这么笨,你的脑袋瓜是化岗岩做的等侮辱性的语言嘲笑学生。
现状分析: 教师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称教育上的“冷暴力” 。目前“冷暴力”在校园中虽不能说普遍存在,但并不少见。表面上,“冷暴力”的伤害不及肉体惩罚大,但实质上“冷暴力”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侮辱等语言,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并导致他们厌学,甚至造成自闭,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据教育心理专家李百珍分析,“冷暴力”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暴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给社会带来直接影响。李百珍特别强调,教师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仅次于他们的父母,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信心。
一、“冷暴力”产生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同教育现代化冲突的产物。中国传统的科举选拔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以这种制度为背景的教育默认甚至是提倡惩罚这一手段。这是“冷暴力”等惩罚手段产生的根本原
因。同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使得教育的目的歪曲,为一些暴力的教育手段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因素。禁止体罚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使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有些教师处于树立自己威信或者缓解自身压力等等的各种原因的手段也就转为精神惩罚。
2、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职业压力更大。近年来教师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使得教师对学生产生了麻木的情绪。大班额的现实客观上也使教师无力热情相对。过大的压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师的言行过激,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为。
3、学生方面的因素。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整个心理发展处在不稳定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与同学说话,不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这些原因也比较容易使老师生气,容易引起教师施行“冷暴力” 。
二、预防和减轻“冷暴力”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人才观,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与鼓励教育。教师要不断发现与再造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评价学生。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致力于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即
使是学生真的犯错误,需要“略施薄惩”的话,也应该把惩戒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让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我市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时,明确规定教师不能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能有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罚”学生的行为。 要求老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些做法无疑将会对消除校园“冷暴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长教师知识和提高教师能力的力度,为教师职业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提高教师的法制观念,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力度。“冷暴力”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体罚,但其具体的界定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对待教师的“冷暴力”仍显得苍白。因此国家必须加快步伐,用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确保类似情况的少发生,加强法律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确保教师职业的纯洁性。从教师自身而言,必须不断加深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树立法律观念,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本职工作,坚持依法执教。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教书育人”者,教师应该严格遵守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拒绝“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