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2020年对口高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6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每小题3分)
从唐古拉山的()清泉发端,浩浩荡荡,奔流直下,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滚滚长江水,塑造了神州大地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承西启东,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干流流经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雕琢了祖国各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长江之上,山水缱绻而成的壮景莫过于长江三峡。在经年累月的地壳上升、江水下切的共同作用下,全长193千米的长江三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成为历代文人默客吟咏不尽的主题。
万里长江昼夜奔流,千年文脉绵延不休。从历史中走来的长江,也因为沿江两岸的人文古迹而熠熠生辉。
临江而建的黄鹤楼,( )了这条川流不息的黄金水道上古往今来多少迎来送往和离愁别绪?从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中,便可( )一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万里长江,世代的中华儿女被滋养了,也陶冶了风流人物无数。他们在这里开启哲思,更在这里开辟壮举,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新时代里,( )雄浑激越的长江之歌正在母亲河上唱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项项新举措给长江带来新气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塑造sù 孕育yùn B.雕琢 zhuó 缱绻 juǎn
C.对峙zhì 陶冶yě D.开辟 pì 富裕yù
2.语段中的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人默客 B.绵延不休 C.千古流传 D.雄浑激越
3.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弘 管窥 见证 一曲 B.一曲 管窥 见证 一泓
C.一泓 见证 管窥 一曲 D.一曲 见证 管窥 一弘
4.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年累月 B.熠熠生辉 C.川流不息 D.气吞山河
5.将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空白处,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穿巴山蜀水 越云贵高原 过荆楚大地 入江南水乡
B.穿云贵高原 越巴山蜀水 过江南水乡 入荆楚大地
C.穿巴山蜀水 越云贵高原 过江南水乡 入荆楚大地
D.穿云贵高原 越巴山蜀水 过荆楚大地 入江南水乡
6.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世代的中华儿女被滋养,也陶冶了无数风流人物
B.滋养了世代的中华儿女,无数风流人物也被陶冶
C.世代的中华儿女被滋养,无数风流人物也被陶冶
D.滋养了世代的中华儿女,也陶冶了无数风流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7.下列对这首诗作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B.有“诗佛”之称。
C.唐代山水诗代表诗人。 D.苏轼评价其诗“诗中有画”。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新丰美酒”“咸阳游侠”并列,以价贵美酒映衬少年游侠的高贵气质和轻财重义。
B.三句写少年游侠一见如故,彼此倾心,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举杯痛饮,尽显侠士豪爽性格。
C.四句动静结合,在骏马、高楼、垂柳构成的华美、飘逸的画面中更显出少年游侠的豪迈爽朗。
D.诗歌于轻爽流利中展现少年游使的生活情调和精神风貌,充满浪漫气息,给人以隽永的诗意享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①衣,玩日愒②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蔽。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
注:①媮(yú),同“愉”。②愒(kài),荒废。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尚乎勤 尚:尊崇 B.恶劳而好逸 好:美好
C.笃志而力行 笃:专一 D.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蠹:蛀蚀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治生之道 B.一生之计在于勤
C.以之为农 D.天地之化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2.(1)海客谈赢洲,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前赤壁赋》)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6分,每小题3分)
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如果你比较关注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就会本能的回答:“37℃啊!”但最新的研究证明,这个常识可能是错误的。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
人类的平均体温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在下降,原因则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不那么活跃。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那么一点离经叛道的意思,但仔细探究一下,你会发现标准体温是37℃这个常识,其实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可靠。
一个多世纪以来,37℃一直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但这个标准在不断受到质疑。
摄氏度这个概念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在1742年提出的,也就是说,在18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其实对“正常体温”没有什么概念,即便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界也认为人的体温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打破传统的观念,对2.5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量,并基于这些数据撰写了一篇
影响深远的文章,提出37℃是人类的平均体温。自此,这一标准被当作金圭玉臬奉行了一个多世纪。37℃“成了正常体温的“生理点”。但翁德里希医生提出的仅仅是一种现象,并没有解释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37℃左右。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对于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已经有了两种主流的解释:一是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一些动物维持身体恒温的目的。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
在生存竞争中,这意味着许多优势。如它可以提高动物的运动能力,使其更易捕捉猎物、保卫领地。但为何人类的体温要恒定在37°C呢?
研究发现,37℃其实是人类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
13.下列不属于人们质疑“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是37℃”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最新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也在下降。
B.提氏度的概念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在十八世纪中叶才提出来的,不是人一出现就有的。
C、人类个体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千差万别,人的体温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D.卡尔,普德里希基于大量测量数据只是提出了“37℃是人类的平均体温”这一现象,未解释清楚原因。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在下降,因此,人类正常的体温标准必须重新定义。
B.人类与其他动物维持身体恒温在37℃,有利于增强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从而促进体内酶的活性。
C.人类要将体温恒定在37℃是为了在与其他动物的生存竞争中提高运动能力,以便于战而胜之。
D.体温升降影响酶的活性,37℃C是人类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也是正常体温的“生理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8分)
泰山魂 李夏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任教。一个仲夏时节,系里组织老师们赴泰山旅游。
那一天,晴空透着迷人的蔚蓝,晨日还没有显示酷暑的威严。我和同事们背着大包小袋、干粮水壶兴致勃勃下了火车,开始登山的旅程。
我仗着年轻力强一路小跑往上山的石阶冲去,把同事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没几个回合下来,我已经累得蹲在路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喘起来。我一回头,发现后面跟上来一股奇异的
人流。仔细打量才发现是一队挑着担子上山的农民。他们大多赤裸着上身,驼弯的脊背显示出常年劳动的艰辛。他们有的头上缠着宽宽的白布带,有的肩上垫着棉制的脖套,有的把一条擦汗的毛巾搭在扁担上。所有人手上都拿着一根削修得圆滑的粗树枝,用来中途将重物换肩时支撑一下沉重的扁担。他们挑的是各种各样的砖瓦石料,有用绳索套扣的,也有用竹筐装载的。行进中没有什么队形,单纯只是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每登一级,嘴里都会发出闷闷的、竭尽全力的“嗨哟”声。那时正值酷暑,隔不了一会儿,擦汗的毛巾就能大把大把地拧出水来,滴在石阶上,瞬间又被蒸发掉。
刚到中天门,我的胸膛闷涨得仿佛要爆炸一般,双腿像灌了铅,一步也挪动不了了。刚刚被我落在后面的挑夫们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走在最头里的在歇脚时跟我打了一个照面,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身板结实,目光有神,脸上凸凹的皱纹道出了他一生的沧桑,左肩上有一块明显的疤痕。过不多久,又赶上来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他十分轻声地喊了老汉一声爹。
老汉向我直摇头。“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
“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
几句攀谈,我了解到挑夫们都是山下几个县的农户。因泰山上要修建缆车、扩建宾馆,急需各种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他们就借此机会集体外出打工。
我好奇地问:“一天能挣多少钱?”
他告诉我,不按天算,挑到山上论斤称,有多少算多少。
“那称一斤给多少?”
他似乎很不情愿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半天,他才走到我跟前,支支吾吾好像跟我耳语,就几分钱。
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
“养家糊口呗。”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一句,“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