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期
第42卷总第216期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 NO.22020Vol.42General NO.216历代泰山辞赋创作述略
姜维枫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泰山辞赋发轫于汉代,历代创作绵延不绝,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代泰山辞赋可谓异彩纷呈。两汉至六朝,泰山辞赋由颂美封禅走向批判现实;唐代由高歌进取转至沉静内敛;宋代由华丽虚妄走向质实尚朴;元明时期由反思封禅到构建治国理路,从家国情怀到个人情感;清代可谓家国兼顾,情理兼容。
[关键词]泰山辞赋;情感审美;内容变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90(2020)02-0018-10
[收稿日期]2020-02-1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泰山辞赋与泰山文化研究”(18CSJJ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维枫(1972-),女,山东威海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所谓“泰山辞赋”是指书写泰山的辞赋作品。所谓“泰山”,包括自然泰山与人文泰山、泰山本体与泰山近域等范畴;对于“辞赋”文体的界定,主要包括以“辞”“赋”名篇和赋体杂文。对于与“赋”体相近的“颂”体的归属问题,本文采用万光治先生的观点,“诗三百的颂降而至汉,一脉流为庙堂歌辞,成为汉人的颂诗;一脉流入赋域,依然沿袭着颂的名称。……颂自流入赋域,虽然仍保留了‘美盛德’
的功能,但因其扩大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已很相似于赋体”[1]。泰山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早期颂
体文学多借泰山、封禅发挥祝颂帝王之功用,故此本文将“颂”体归入“赋”体,将“东巡颂”“封禅颂”等
并入“泰山辞赋”的研究范畴。袁爱国先生主编之《全泰山赋》[2]采用“大泰山”观与“大辞赋”观,收录
历代泰山辞赋164篇,尽管其于“主题”与“文体”方面不无宽泛之嫌,但对我们认识把握泰山辞赋文化的整体不无助益,本研究即以此为主要底本①。
先秦文学中没有泰山辞赋行世。秦始皇即帝位后第三年(前219)沿驰道东巡,封泰山、禅梁父,并
留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3]等刻石文字,然秦代并无泰山辞赋流传。泰山辞赋创作发轫
于汉代,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为泰山赋的开篇之作,后世泰山赋创作浩如烟海,历览各代泰山辞赋创作,内容含括封禅、都邑、室宇、饮食、书画、草木、花果、言志、情感等多方面。本文以历时为线索,尝试探研历代泰山辞赋的创作特点与变迁轨迹。
一、由颂美封禅到批判现实:两汉六朝泰山辞赋的创作走向
两汉时期的泰山辞赋热衷于“封禅”主题,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又名《封禅书》)、扬雄的《剧秦美①详见袁爱国《全泰山赋》,济南泰山出版社,2011年.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引泰山赋均据此本。
[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刊文二篇,分别论述岱赋与岱刻。辞赋是泰山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门类,郝经《泰山赋》、唐肃《日观赋》等均在泰山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今人所辑《全泰山赋》曾对此作了初步整理。《历代泰山辞赋创作述略》对岱赋兴衰、嬗变、演进等作了系统考察,勾勒了这一文学体式的发展线索。岱庙环咏亭为泰山碑石一处重要展陈地,萃集名刻近百方。《岱庙环咏亭碑石考》对亭碑目次、存佚及拓片流传进行细密梳理,并对部分诗碑做了校勘考释,多有新见。二文皆为填补研究空白之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研究员周郢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