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9 07:44:48 阅读: 评论:0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
[导入]
邀请函——五岳之尊——泰山
李白因为越人的一番话,便“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而姚鼐用短短五百来字就写出了泰山的壮美,今天,让我们跟着姚鼐姚导一起去神游一番泰山。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梳理脉络
地理概貌——登山经过——泰山日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二、文本分析
(一)第一段
1、作者如何写地理概貌?通常如何写?
一句一景,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层次分明。
通常会写位于哪个省哪个市,总面积、山峰高度,而姚鼐不一样。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干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简洁流畅,又不动声色。
山因有水,于厚重之余生出灵动;又因一古长城,更见其沧桑底蕴。
2、有哪些字眼引起你的注意?
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描绘出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错的终归一河的壮观景色,而在“长城”前加古”字,只此一字,不仅准确地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
(二)第二段
1、第二段依次介绍了什么?
(1)游览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当年除夕前一晚),即冬季。
(2)游览同伴:泰安知府朱孝纯
(3)旅程路线: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4)泰山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西流,徂徕横卧;
半山居雾,飘若如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2、分析你最喜欢的文句。
(1)旅程路线
连用“乘”“历”“穿”“越”系列动词,几个短句,蝉联而下,将四五百公里浓缩,画面由远而近,我们可以想象天气恶劣,风雪交加,旅程艰辛,几经周折,作者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2)概写山路
全程“四十五里”,石磴“七千有余”,总括游程,看似轻描淡写,却表现出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艰难。
(3)登山全程
简短19字写完登山全程,简洁凝练。
(4)登山艰难
“迷雾冰滑”“几”,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徒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这句话不仅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
(5)泰山夕照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西流,徂徕横卧;半山居雾,飘若如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大雪,“负”字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点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像自然天成的画卷,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又像飘带一般,尤其是“居”字,以静写动,不仅写出了雾气的轻盈,而且呈现出停聚不动之态。这一笔,让原本安详、肃穆之中多了温柔、飘逸美的风韵。
(三)第三段
1、日出前:着眼风、雪、云,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为日出蓄势。
2、日出时:着眼东方天际的变化,从形、色、光角度写日出,异色云带,须臾五彩,
赤日如丹,红波摇动,承托太阳,气势磅礴。
3、日出后:着眼于日观峰以西群峰的色、形,或红或白,鞠躬拜日。
小结: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稍见——白山矗立若樗蒱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驳色拜日观
(四)第四段、第五段
1、补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好处?
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冬天“三多三少三无”的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古语有云: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与众不同的,它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改朝换代时,帝王都将于天下太平时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自秦始皇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2、“桐城派”短视频
三、“小细节、大印象”
1、山高:其级七千有余、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雪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绛皓驳色、而雪与人膝齐
3、天寒:大风扬积雪击面
无鸟兽音迹
而雪与人膝齐
4、景美:苍山、晚日、山水、云漫、五采、赤日
结束语:
泰山以其壮丽优美的景色,闻名天下;泰山以其悠久厚重的文化,享誉中外。登临泰山,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它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华夏古老的熠熠闪光生生不息的璀璨文明。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三、过程与教学方法:阅读品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
了解识记。
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屏幕:出示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明烛天南(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少圜(通“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余始循以入(而)或得日,或否(有的)
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的)
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生解答
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
生解答,
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师引领回忆: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07:4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31748859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pdf

标签:泰山   屏幕   天南   作者   文章   问题   登山   文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