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与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稳定就业、创造税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受到内外环境变革的双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时代挑战以及行业冲击。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有必要在认真分析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处境及运营管理现状,寻求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从三个角度具体剖析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实践策略,以期相关研究内容能够为国有企业内部从事经济管理研究的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激励手段
受国内外经济运行压力所影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颇为严峻。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处在如此环境、面对如此局面,只有不断创新经济管理体制,把握市场的风口和机遇,才能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深度研究当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对企业经营管理做深度改革,创新企业决策管理和战略管理,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一)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对于国有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历史以及管理状态拥有较强的优越感,但是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优越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容易变成国有企业更进一步发展的屏障。此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国有企业对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接受上的屏障,更会让国有企业因为对先进技术的汲取落后于时代,进而导致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费用损耗。近年来,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加大了对新鲜血液的补给力度,也吸引了很多年轻的力量进入企业中,但是相对于一些市场化企业,无论在技术应用、经济思维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有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定的制度来辅助相关工作进一步推进和落地,如此不仅能够便于经济管理更为顺利地进行,而且能够对相关工作进行有序地指导和规范。但是实际执行的效果却有待商榷,甚至部分制度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和“隐患”。
(三)激励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
国有企业现行的激励内容比较单一、手段形式不够丰富,因此很多有潜力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干部其本身的优势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再加上企业当中与激励手段本应同步使用的考核机制不够系统或有待完善,以致部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促使国有企业不能将人力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发挥与释放。这种现状的存在,意味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内部管理和控制都需要在考核激励制度方面做出调整和突破。
二、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索
对于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而言,其要想探寻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需要建立在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有可能存在的发展空间和突破之处来展开。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国有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更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行方向和出路,因此,面对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面对社会发展形势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层
必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发布的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和要求,落实国家层面提出的针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新规新政,为优化和改进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1.积极打造一支思想意识先进、职业素养高的现代化职工队伍
经济管理归根到底是由人来执行的管理行为,因此,个体的专业素养、技能以及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管理的执行效果。总体而言,转变思想观念需要从转变内部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着手,通过打造一支思想意识先进、职业素养高的现代化职工队伍来达成这一目标。
2.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关系到国有企业资源调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一环,不仅需要先进的、现代化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办法,也需要实际执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工作理念,以正确的成本管控思想作为指导,辅助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和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分阶段着手,同时结合国有企业具体所处的行业类型与发展阶段,实现“制度+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动态化管理,坚持以目标成本责任为导向,分解成本控制任务,并分阶段出具控制报告,就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对比。
3.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外部适应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企业受外部影响的可能性都在不断变大、受到波及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社会发展形势以及经济环境充斥着不确定因素的当下。因此,为了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通过有意识地协调和改进行动,优化战略决策,对于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战略予以调整,最终构建有益于国有企业成长和建设的发展环境。
(二)推动“两化融合”,助推共享共赢
1.以“互联网+”为载体,积极寻求外部合作
国有企业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以互联网思维为切入点,秉承“灵活高效、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积极寻求与外部机构(尤其是第三方社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之间的合作,在合理、有序地把握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第三方的理性分析和专业视角,为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及战略管理“把关”,降低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
2.建立灵活、动态的国有企业内部协调运作体系
建立灵活、动态的国有企业内部协调运作体系主要是指在国有企业内部,秉承“岗位契合”的基本原则,让相应的岗位产生相应的工作价值,并且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去执行工作,打破以往存在的“人浮于事”的组织管理态势,在延续国有企业生命力的同时,更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生成灵活、动态的国有企业内部协调运作体系。
3.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国有企业抵御技术及互联网风险的能力
作为国有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模块,技术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国有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与技术创新关联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予以内部个别部门、岗位以及负责人一定的技术创新权限,尝试决策科学化管理,也通过更为科学的目标设计与广泛授权,达到创新技术,提高技术开发适应能力及国有企业抵御信息科技风险的水平。
(三)推进国有企业内部的契约化改革
以利润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前行的“重心”,而推动契约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要素,汇集多方面力量,实现权利和
义务的对等、效益和责任的均分。
1.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权、责、利”于一体的运营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权利、责任以及利益的相互统一,这意味着在进行经济管理、推行契约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市场需求的动态性、变化性以及永无止境的特征,尽可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促使个体在企业中所能释放的效能、价值,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都与各自所应承载的职责直接相关。
2.落地契约化管理,激发国有企业内部运作原动力
针对过往国有企业部分岗位无契约或者契约不严格的现状,提出更迎合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契约化管理实施战略,通过契约签订来达到明确相关岗位责任、落实权利义务的目的。这是激发国有企业内部活力、运作原动力的关键性一环,也是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差异化提升的关键性一步。
3.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奖惩激励计划
国有企业未进行改革之前,很多内部的工作人员甚至是管理者,对国有企业都抱有一种“铁饭碗”的认知,无论是资源分配还是福利待遇,几乎不与工作人员本身的业绩发生直接关联。推进国有企业的契约化改革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转变这种态势,让个人业绩及工作能力、发展潜力、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直接与其所享受到的待遇进行关联,这也意味着企业必须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并辅助相应的奖惩激励计划,从而实现公平、公正以及合理的待遇分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度落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站稳脚跟,就必须把握机遇,创新内部经济管理,落实与时代接轨、符合现代化管理的各项措施。而作为伴随新中国成长最先诞生的一批“元老”,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内外环境要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所谓的经济管理创新不违背企业发展的初衷以及原则。
参考文献
[1]翟旭莹.创新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盈利模式[J].现代企业,2021(11):2.
[2]鲍超.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大众商务,2021(3):2.
[3]赵晓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