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
徐康宁1 赵 波2 王 绮3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6)
(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南京 210096)
(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南京 210096)
摘要: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因素有其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社会内生交互发展的产物。城市群的本质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一体化,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机制,合作的难点在于产业分工和真正的市场一体化。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合作;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5)05-0001-09
一、城市群的概念与长三角城市群
1.城市群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群的概念首先源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 ottmann)的著作。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动态后,以美国1950年的人口统计为数据基础,于1961年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Megalopolis”一词(这也是他的著作名),借以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特大的城市,原意中并无城市群的意思。戈特曼在他的研究和著作中,“Megalopolis”一词也是专门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以后的学者逐渐开始深入研究“Megalopolis”这种现象,并发现“Megalopolis”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状况,而且是一种带有普遍性
的规律。(Tomoya Mori,1997;William N.G oetz2 mann,1998)英美一些大型的词典和百科全书,也把“Megalopolis”一词加以收入,对该词的一种解释是
“非常大的城市”;另一种解释是“由许多大城市及其
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区域,可以近似于看作为一个
独立的城市组合体”(A region made of veral large citi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 in sufficient prox2 imity to be considered a single urban complex.)。国
内原先将“Megalopolis”翻译成城市连绵带,后因城
市群的用法比较普遍,现在一般都翻译成城市群。
应该指出,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至少在空间形态上有差别,多数情况下,“Megalopo2 lis”指的是紧密的带状城市组合体,而城市群既可以
是带状的,也可以是圈状的。
二
○
○
五
年
第
五
期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紧密的城市组合体的具体形状并不是顶重要的,或者说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给城市群下一个定义:城市群是由许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密切交互联系并连成一体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的都市空间形态。城市群的核心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多城市化是指在城市群内部,由多个城市(有可能十几个,也有可能是几十个)共同组成,其中有一个中心城市或几个中心城市。都市化是指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大,郊区和农村已完全被城市渗透,城市化达到很高的程度,都市化发展是城市群区域发展的显著特征。区域内部的一体化,是指城
市群内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逐渐趋同,尤其是随着城市间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间交往的紧密,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联合体,各城市的界限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和地名差异上。
戈特曼曾经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外,还有几个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这几个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的地区是:欧洲西北部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到鲁尔、科龙的地区,英格兰中部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的区域,后来他又提出其它的几个可能形成大都市带的区域,分别是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区、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和我国华东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戈特曼的预言在欧美区域发展中得到验证。之所以说戈特曼的预言在欧美区域发展中得到验证,是因
为我国华东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和几个已经形成世界级大都市带的区域尚不能相提并论。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化的水平,尤其是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均相差甚远。国内许多媒体把长三角地区称作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夸张的成分过多。
2.长三角城市群概况。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
的经济核心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表1)。
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内部城镇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由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组成的完整的行政建制等级体系。长三角城市群共有直辖市1座、副省级城市3座、地级市11座、县级市67座、建制镇1479个,地级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数量比例为1∶4.5∶98.6,形成了我国最密集的城市群(见表2)。
3.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历史变迁。每个城市群都
有至少一个中心城市,毫无疑问,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然而,从长三角城市形成及嬗变的数千年历史来看,上海的这种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却也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如果把眼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则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曾经历过数次重大变迁,所有城市的变动都是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
。
二○○五年第五期
南京社会科学
长三角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是苏州,古时称吴县,这是由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苏州位于开发较早的太湖流域中心,地理条件非常有利,而运河的苏州至镇江段,早在春秋时已经形成,这为吴国逐鹿中原提供了便利的水上条件。再加上吴人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航行,交通甚为便捷。吴人选择了今天的苏州建为都城,其政治地位的重要和地理位置的优越使苏州自然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中心城市,而苏州的繁华中心地位也维持了千年的时间。
今天的湖州市是太湖流域地区出现的第二个中心城市,自战国时楚春申君建菰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著名的东南望郡,历史古邑。湖州成为中心的原因也在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是东西苕溪水会合处,之后注入太湖。自楚秦设县名菰城后,汉兴县治迁子城,东吴置郡始称吴兴,隋置湖州,取名湖州是因为濒临太湖。
隋唐统一时期,长江下游北岸又出现了长三角地区第三个中心城市———扬州(治广陵县),扬州作为中心城市与其发达的水路交通枢纽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繁华程度使其成为不仅是长三角地区,
还是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工商业中心城市。在历史上,长三角地区曾形成扬州、苏州、湖州鼎足而立的局面。
太湖流域东南部还有一个中心城市———嘉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辖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
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
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
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
市镇更加繁荣。
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是直到19世纪中叶后才
确立的,19世纪中叶外国列强经济势力侵华,上海
开埠,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才出现了新的格局。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及其地域
的变迁,可以看出城市的位置和城市及城市之间的
关系处在不断的嬗变之中,曾经无比繁荣的城市,今
天也许已销声匿迹,或只能处于今天的从属地位;而
曾经微不足道的小城镇,今天也会变成繁华的中心。
中国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一直是中国地方经济发
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长三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
的共同优势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的情况下,用动态
的眼光来看待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是有必
要的。
二、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及其内部差异
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构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城
市群形成的客观的潜在基础,但近20多年来长三角
城市群形成由潜在基础发展成现实条件,主要是经
济发展因素造就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长三角地
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开放经济成为全国的聚
焦之地,上海作为全国“第一龙头”地位的显现,有力
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1.上海经济辐射力的凸现与周边城市的响应。
二
○
○
五
年
第
五
期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产生和发展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作用密切相关。长三角诸城市以上海为中心,围绕着上海这个区域增长极,形成几个经济实力圈层,经济以空间形态扩散。第一扩散圈层是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第二扩散圈层是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第三扩散圈层是扬州、南通和舟山。三个圈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形成一定的落差,基本上呈梯次扩散。各城市均从不同角度要求呼应上海,主动接受上海辐射的发展策略。随着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趋势将得到加强,这种区内的紧密联系更有助于上海增长极的经济扩散和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2.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可以说。开放型经济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2003年1-11月,长三角地区实现出口总额1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其中上海2003年1-11月出口总额达到449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占长三角的比重达到36.0%;苏州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居长三角第2位;宁波出口108亿美元,排第3位,杭州、南京、无锡3个城市出口超过50亿美元,列4-6位。从增幅来看,苏州同比增长7
3.9%位居第1位。在江苏与浙江的比较中,江苏沿江8市出口总额506亿美元,同比增长53.2%,占长三角的比重为40.6%,浙江6市进出口总额292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占长三角的比重为23.5%。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经济条件。长三角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4.经济地理因素。长三角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作为沟通长江流
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独特区域,长江三角洲具有十分难得的良好区位,这为本区域内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地理条件。此外,区域内交通发达,已建成通车的有沪宁、沪杭、宁杭、苏嘉杭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加上已有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及沪宁杭铁路,组成了一个十分便捷发达的城市间交通网络。这一区域还是我国港口和机场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而且,长三角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苏浙沪等地,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相互联系十分密切,这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虽然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比较快速,但在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上,这个城市群的内部存在着不平衡和较大的差异。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总量有巨大落差;第二,产业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距。经济总量的差距表现在由东向西依次减弱,南部总量比北部大。2003年,上海的G DP总量是6250.76亿元,苏州市是2801.56亿元,杭州和南京分别是2092亿元和1576亿元,这几个城市与上海相比,总量有3500—4500亿元的差距。经济总量最小的是泰州市,2003年的G DP总量只有580亿元,只有上海的9%。
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上,如上海2002年的三次产业比重是1.6∶47.4∶51,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三二一”格局,说明上海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处在一个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表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如上海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房地产、贸易、航运物流、信息咨询等部门,已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其他多数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发
展的中期阶段,有的城市则刚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过渡到中期阶段,工业化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即便是靠近上海的南通市,2003年的产业结构比重是13.8:51.4:34.8,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高达13. 8%。
二○○五年第五期 南京社会科学
由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总体上均处于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依然把工业发展当作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途径,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甚明确,区域内产业分散投资,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和产业结构低度化。沪苏浙三省市均提出要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产值排在前9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为100%,只是排序不同;江苏与浙江,上海与浙江,9大产业中有8个是相同的。城市群内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结果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低度化,也必然会加剧城市间的经济竞争,城市群本应具有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在城市群区域内部,通过不同职能和规模等级的城市的相互作用,能够有力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内部,核心城市起到增长极的作用,是区域内部创新活动的中心;次级中心城市一方面接受核心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向核心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积极调整自己在整个城市群内的产业,向低一等级的区域转移产业,带动低一等级区域的经济发展;处于最低等级的城市则接受转移过来的产
业,并向高等级的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决定城市等级规模的因素非常多,如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土地面积等。
在长三角范围内,未来将会出现2-3个人口规模(指常住人口,下同)在1000~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上海除外),南京和杭州人口规模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1000~1200万,上海的人口规模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2500万左右,届时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更加庞大的规模,优势也将更加明显。
上海作为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增长核心,担负着调配该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三大中心的重任,根据上海工业发展条件,以轿车、通讯设备、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微电子和电脑、生物工程等作为21世纪的重点行业。
南京和杭州将会成为这个国内最大城市群的次区域中心城市。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西部的首位城市,由安徽、江西、河南方向进入太湖核心区域的人流、物流一般都要经过南京,因此,南京的作用首先
体现在交通门户作用方向。其次,南京本身具有经
济腹地,对包括镇江、扬州以及安徽的芜湖、马鞍山、
滁州等地,有较明显的辐射作用。杭州是浙江的首
位城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发达,旅游资源
丰富,适于人居,与上海不仅地理靠近,而且关系十
分密切,今后与上海间的轻轨交通或高速铁路建成
后,有可能成为首先与上海连成一片的城市。
三、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竞争关系
1.提升经济地位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群中,
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5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
平相近,城市综合实力相当,客观上也存在着为加快
发展提升经济地位而展开的竞争。在这个城市中,
苏州在发展中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他4座城市难
以企及。2002年,苏州的G DP就超过了2000亿元
大关,进入国内为数不多的G DP超过2000亿元的
城市行列。最近两年,苏州的发展速度又超过了深
圳,2004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深圳,已成为国内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的城市。杭州、无锡、宁波的
经济发展水平最为靠近,杭州领先的趋势比较明显,
今后几年会继续保持下去。
2.利用外资的竞争。外商投资的方向选择主要
在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投资回收快、投资回报率高
的行业,这对各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
的意义。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各城市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促进各项体制和制度向国际转轨的重要助
动力,另一方面FDI又进一步提升了贸易外向度,
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空间内,FDI的总量是既定的,一
个城市吸引的FDI流量大了,另一个城市吸引的
FDI流量就会相对减少,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
市间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就是利用外资。
表4显示了10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的FDI总值
与外商投资项目总数,2002年排在前五位的城市分
别是苏州、无锡、南京、宁波、常州、杭州。从吸引
FDI的总体情况来看,距离上海较近的城市,如苏
州、无锡,就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距离上海较远的
城市,如南通、扬州等地区,就处于较低的水平。这
主要是因为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地区带动
所致,此外,规模效应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
○
○
五
年
第
五
期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3.争取上海经济辐射的竞争。随着上海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上海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经济中枢地位凸显,苏州无锡的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上海对国际资源的巨大吸引
力的溢出效应。苏州无锡与上海经济成功对接,以及上海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使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开始主动拉近与上海的距离,
争取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方面与上海经济产
二○○五年第五期
南京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