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
1.产业的内涵
(1)广义上讲: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2)狭义上讲(产业组织中的产业):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具有密切竞争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同行业、市场)
2.产业的特点
(1)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第一层次:社会分工以一般分工为主导形式
第二层次:社会分工以特殊分工为主导形式
第三层次: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
3.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一)关联方式分类法:技术、原材料、用途、方向、战略关联方式分类法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三)国家分类标准:数字形式
(四)国际标准分类法
(五)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方法: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八)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4.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产业
后向联系指某产业在其 再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其他产业获得投入品所形成的依赖关系,是通过需求联系的;
前向联系是指某一产业产品在其产业中的利用所形成的产业联系,是从供给角度来说的。
5.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 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
6.三次产业分类法及其评价
三次产业分类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按照三大产业的标志划分为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
优点:
既包括了所有的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了所有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具有产业、行业划分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反映了社会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1.有利于全面地研究产业结构诸方面变动的规律性:分析研究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以及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2.由于三次产业主要是按生产发展阶段和产品的性质来划分的,有利于我们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及其高度化过程;
便于和国外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不足:
(1)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如采矿业的产品是取自于自然界,因此,采矿业理应放在第一产业里,然而如果这样,矿业与农林牧渔放在一起显然很不协调;供电、供气、供水这类行业,始终游离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
(2)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庞杂。在其理论基础上,它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限,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界限,该种分类方法把除了家庭内部自我活动以外的活动都视为经济活动,把国家机关、各种社会团体等统统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
7.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其局限
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局限性:
(1)它没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
(2)许多商品难于归类,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3)这种分类法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与其他方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
8.生产要素分类法及其优缺点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2)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
局限性:(1)分类界限比较模糊,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2)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随着时间变化。原来的知识密集型随着知识的老化可能转变为劳动密集型。
8.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它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