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构想
1、马克思、恩格斯
马、恩把商品、货币关系和私有制、社会分工联系起来,认为在未来社会,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2、列宁
在十月革命前,设想商品、货币要消亡。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将消灭资本主义同消灭商品生产相提并论,实践中又十分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试图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从而迅速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认为可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并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看成是暂时的退却。
1923年初,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将计划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必要性。
3、斯大林
斯大林认为: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原因是公有制还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认为生产资料不再是商品,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
4、毛泽东
毛泽东同意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分析,并提出: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如拖拉机等。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二、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外因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78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了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必然性。
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对公有制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由于社会分工、交换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交换必然使公有制内部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1。
(1)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要素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从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看。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如果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不
同,劳动者就会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流动,直到消除不同所有制对劳动报酬的影响。如果公有制内部劳动报酬过高,一方面,劳动者将从非公有制经济流入公有制经济,导致较高的劳动报酬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中较高的劳动报酬导致“工资侵蚀利润”,在利润转化为投资的比率相同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受到制约,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就会长期持续下降,失去主体地位。
因此,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会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通过劳动者的流动伸展到公有制经济内部,使市场对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起基础作用。
同理,公有制经济内部其他要素的配置也必然以市场为基础。
(2)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然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种等价交换必然深入到公有制经济内部,从而使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然表现为商品交换。
当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交换产品时:A、如果公有制经济作为供给方提供的产
品计划订价过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相反,产品的计划订价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就会减少需求,公有制经济的产品就卖不掉,企业就会出现库存增加,产品积压严重,最终使公有制经济效益低下,在与非公有制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B、如果公有制经济作为需求方,向非公有制经济购买产品时计划价格过低,买不到所需产品,生产受到影响。相反,计划价格过高,会减少利润。可见,当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交换产品时,其产品的订价只有与市场订价一致时才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不可能长期存在,任何有助于改善两者间不等价交换的制度安排都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定价与市场定价并轨具有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须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必然表现为商品交换。通过计划机制所实现的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不等价交换,一方面,是对劳动成果的再分配,劳动不再成为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劳动者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不可避免,计划订价和市场订价的“双轨制”还会导致“寻租”活动泛滥、公有制经济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失。因此,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然表现为商品交换。
总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经济的外因。
三、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内因
1、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及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的必然性
(1)平等的共同所有权要求通过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劳动力要素
全民所有制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实现和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并存,总有部分社会成员在事实上不能实现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实际结合,实现所有者与劳动者的统一。
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来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平等的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平等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只能通过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不是直接结合。市场竞争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市场流动,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具有必然性。
(2)根据劳动力价值确定劳动报酬是维护平等的共同所有权的内在要求
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下,全体社会成员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权已经被委托给国家。仅仅作为社会成员,全民所有企业内部的劳动者才具备所有者的身份。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社会成员只能单纯以劳动者的身份与生产资料结合,不能直接行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作为“必要扣除”的“社会基金”必然集中在国家手中,并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分配环节的实现形式。
由于劳动者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流动,在劳动生产率相同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具有与非公有制内部的劳动报酬趋于一致的必然
性。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实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因此,在数量上,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必然建立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基础上。
只有根据劳动力的价值确定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才能实现全民所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平等竞争,才能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和全体社会成员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才能维护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和市场配置是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2、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商品属性及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资料的必然性
(1)劳动者不可能在企业内部直接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作为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已经被委托给国家来行使,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表现为国有资产,劳动者的共同所有权必须通过国家这一中介组织间接实现,劳动者不可
能在企业内部作为所有者直接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
(2)追逐社会平均利润是国家作为代理人管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内在要求
国家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代理人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过程表现为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要素提供者管理企业及参与企业内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
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劳动者作为劳动的要素提供者,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报酬。国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企业内部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获得由劳动创造的扣除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报酬后的剩余部分。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确保公有制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保持一定的速度。在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必须基本相当。因此,追逐社会平均利润率或行业平均利润率成为国家管理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内在要求。
(3)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必然成为商品并通过市场配置
为了实现平均利润,全民所有制内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只能实行按要素分配。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必然作为商品,通过在部门内或部门间流动,以实现平均利润,满足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管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商业目标的需要。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要素必然成为商品并通过市场配置。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略讲)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作为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1)商品经济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氏族组织的狭小范围内共同生产和消费。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的物品极其有限,除了养活自己外,拿不出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游牧部落分离出来,并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1。
(2)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原来零星出现的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时,“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2。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人作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出现了,商人阶级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出现后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规模在不同国家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大。但是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范围受到限制,商品经济只有从属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基本上还是简单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