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与结构的分析
根据对上述经济交往关系的分析,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1)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民族地区之间人员和商品的流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有利于国家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2)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在民族地区这种民族经济联系,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的,各民族相互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建立,既维护了国家整体利益,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3)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必要途径:经济交往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前提条件。 3、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经济联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经济联系形式单一。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联系大多依靠人员的流动,特别是农村的人口流动;其次是民族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规模小,范围窄。就地域而言,绝大多数县市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再次是缺少形式多样的横向联合。
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流动,只是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格局中“沿海带动内陆”和“东部牵动西部”战略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好内部民族地区的经
济发展与稳定,实质上是解决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4、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具有脆弱性的原因:( 1)经济实力薄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完全达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城镇化程度较低,经济实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十分艰巨。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很难应付各种自然灾害和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长江洪涝灾害、海南特大台风、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等。( 2)区域经济差异过大:我国各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民族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容与程度都受到影响,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已成为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