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启《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这是一首田园诗,从诗题及诗中等字眼均可看出写的是晚春时景,但全诗的基调依然。(4分)
答.春色过(2分)花落尽(2分)
2.赏析本诗中划线句。(5分)
答.(示例)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2分)“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菜花盛开的情景,与上一句中的“花落尽”形成鲜明对比,(1分)衬托出“暮春西园”并没有因春尽而萧条,仍然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情趣。(1分)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要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解析]
“春色都从雨里过”,这个春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人们看不到春色,但今天“绿池芳草满晴波”,实在是难得的晴和好日子。“菜畦今日蝶来多”,西园里蝴蝶群飞,你追我逐,翩翩起舞。蝴蝶为什么都跑到我的菜园呀?“知是人家花落尽”,原来是别人家的花园里,鲜花早已被风雨打落殆尽。
这是写景?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明明弦外有音。这“弦外音”是什么?让我们看看高启其人。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以为他肯不合作,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
明白了高启的生平,你便发现,原来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田园诗,实际是一首政治抒情
诗。那“雨”象征元末明初的战乱,“雨”让我们看不到春色,“雨”把花打落了,这是说,连绵不断的战争把人才都摧残了。因为别人家的花园花凋谢了,所这以蝴蝶都飞来了我的菜园,这是说,因为人才都摧残殆尽了,所以,张士诚上门了,朱元璋上门了,这些军阀们一个个都找上我的门来,我想躲也躲不脱。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不得不入仕为官的无奈心情。
简析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的堂弟,时因事贬官。②燕燕:《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③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绿树听鹈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营造了什么氛围?(4分)
2.分析“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一句的表达技巧及作用。(5分)
3.本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在春去秋来的时候,听到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
2.本句运用拟人和衬托手法,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铺垫。
3.用典。离别堂弟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怀才不遇之悲。
注释
①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鹈鴂,指伯劳。
②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③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④未抵:比不上。
⑤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⑥“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⑦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⑧“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⑨“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⑩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
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赏析】: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为送别抒怀之作。首尾以啼鸟相呼应,描写暮春的凄厉暮色;中间引述历史故事,铺叙古代种种人间离情别恨,借送别族弟,抒发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壮士难酬的义愤。全词笔力雄健,沉郁苍凉。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
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
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