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素质训练方法与机制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18T16:55:08.3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8月15期作者:何晋
[导读] 柔韧素质是人体各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伸展活动能力和弹性的总称。良好的柔韧性是提高运动幅度、动作速度、动作力量以及完成一些难度动作和高质量动作的基础,同时减少运动性损伤。
何晋(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柔韧素质是人体各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伸展活动能力和弹性的总称。良好的柔韧性是提高运动幅度、动作速度、动作力量以及完成一些难度动作和高质量动作的基础,同时减少运动性损伤。因此发展柔韧素质,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从拉伸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来看,柔韧训练包括了静态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以及主动分离式四种拉伸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这四种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PNF拉伸;主动分离式拉伸
中图分类号:G6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8)08-0058-01
1.静态拉伸训练方法
20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Bob Anderson提出了静态拉伸法。静力拉伸练习法是指通过缓慢的动作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拉长到一定程度,保持静止不动状态的练习方法。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肌肉、韧带的拉长伸展能得到较长时间的刺激。
1.1生理机制:
大部分研究认为,静力性拉伸之所以能导致关节活动度增加,主要是因为人体肌肉组织的适应性机制,这里的适应性机制主要是指肌肉组织的延展性、痛阈以及耐受性的增加。同时其缓慢的拉伸方式也避免了肌肉牵张反射所产生的肌肉紧张。
1.2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静力拉伸能强化在力量训练中的表现,并且有效减少延迟性肌肉酸痛。训练前和组间进行伸展练习有助于扩大动作范围和避免受伤,训练后伸展练习能促进恢复、减少痛疼、增强柔韧性。同时,静力拉伸的练习强度较小,且动作幅度较大,有助于节省体能,其缓慢的拉伸方式不易引起目标肌肉的牵张反射,所以肌肉拉伤的机率较低,并且无须专门练习场地和练习器械,简单易行。
2.动态拉伸训练方法
动态拉伸训练法是指有节奏的、速度较快的多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主动拉伸时,肌肉强度变化的峰值约大于静力拉伸的两倍。
2.1生理机制:
目前认为,动态拉伸训练法之所以导致关节活动度增加,主要是利用人体肌肉组织的牵张反射原理。当肢体在动态拉伸时,拉伸的目标肌肉和拮抗肌之间在较快的速度下不停得来回转换。其中,在拉伸的目标肌肉主动收缩转换为拮抗肌的瞬间,由于事先有预拉长现象,从而刺激了肌组织内部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引发了肌组织的牵张反射,因此产生的更大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为对侧的拮抗肌变为拉伸的目标肌肉的瞬间,储备了强大的动力势能。
2.2作用:
动力性拉伸的优势在于参与关节众多,涉及的运动平面多。因此,它的动作形式能与专项动作相仿,参与拉伸的肌肉较多,强调整体动作的专项化而不是针对具体某一块肌肉进行拉伸。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体温上升,达到肌肉粘滞性降低、弹性增加、血液循环加速、植物神经系统激活等积极的效果。能够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之前更针对地做好专项柔韧性的准备。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动态拉伸法容易引起肌肉酸痛,也存在肌肉被拉伤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拉伸速度由慢到快,拉伸幅度逐渐增大,拉伸负荷要适当。
3.PNF拉伸训练方法
PNF法全称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是一种为神经—肌肉的康复而设计的技术,广泛应用在康复医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主要用于通过增加肌肉的张力和活动程度来使肌肉放松。PNF拉伸法有很多变种,有些非常复杂,其中,静力-放松,静力-放松/拮抗肌收缩,收缩-放松是最为经典的三种。
3.1生理机制:
“PNF”在训练实践中,从练习形式上看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相似,但机理上有本质的不同。“PNF”的生理学理论依据是利用反牵张反射原理而达到使肌肉放松的目的,肌肉做等长收缩,会对肌肉产生强烈的刺激,肌肉中的腱梭会将信号传入中枢神经,反射性地使肌肉放松,导致反牵张反射的产生。也就是说,被牵拉肌肉的主动收缩能抵消所产生的牵张反射,其收缩后放松加大,再者就是拮抗肌的收缩也可以加大主动肌的放松。
3.2作用:
PNF法的作用主要有减轻疼痛和疲劳、增强肌力、增强柔韧性、提高协调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及增强耐力。PNF法在一次的伸展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关节运动幅度,与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相比是最为有效的,而且不易造成肌肉酸痛或损伤。其缺点在于运用此法时需要同伴的帮助,而且操作者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以控制拉伸的力度,掌握合适的阻力和助力,并控制时间。
4.主动分离式拉伸
主动分离式拉伸是Aaron Mattes发明的一种动态拉伸方法。是现将目标肌肉独立开来,在牵拉目标肌肉之前先收缩目标肌肉的拮抗肌,然后对目标肌肉进行牵拉的拉伸方法。
4.1生理学机制:
在拉伸目标肌肉之前先主动收缩其拮抗肌,然后再进行目标肌肉的牵拉。这种做法使拮抗肌的张力变大,导致目标肌肉反射性地放松。即运用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互抑制效应,使拉伸幅度增加。其中1.5-2秒的拉伸持续时间避免了牵张反射的产生以致限制拉伸幅度,因为当肌梭受到缓慢而持续的拉伸时,会导致肌肉反射性地保持在微微的收缩状态,以阻止肌肉被拉长。
交互抑制是当运动神经发出信号支配主动肌收缩时,与它相拮抗的肌肉会接收到抑制信号,从而反射性地放松。在牵拉一块肌肉时,主动地收缩其拮抗肌能够通过产生交互抑制,进而增加拉伸幅度。
4.2作用:
在运动后进行主动分离式拉伸,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和筋膜的弹性,并且有助于恢复浅层和深层筋膜的生理机能。同时神经肌肉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可以防止大强度拉伸肌肉引起的外围神经衰竭或疲劳,动员深层肌肉与外围的肌肉进行轮换工作能够缓解疲劳的发生,可以达
到延长工作时间,延缓运动性疲劳的效果。
5.总结
目前,在大多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拉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拉伸的方法也没有被很科学的运用。本综述将体能训练中常用拉伸方法进行汇总,并将每种方法的生理机制、使用的条件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旨在明晰体能训练中的拉伸环节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宇,郑义,金季春.柔韧训练中温度的应用对髋关节静态运动幅度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02):105-109
[2]孙海平.PNF牵拉在击剑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