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更新时间:2023-05-28 20:10:42 阅读: 评论:0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1 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周年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繁荣意识日益增强;群众选择健身方法的范围更加广泛;利用健身手段方式的种类逐渐增多。然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理性认识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微观方面,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群众健身的科学理论知识有待提高;群众对健身功效的理性认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劳动、健身活动与养生生活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过劳死”或“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予正确引导,势必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或损害,最终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有必要更加正确地理解体育健身的实质问题;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问题;辨证处理运动与静养关系的问题;坚持科学健身思想的问题,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今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中,提高理性健身和科学健身的水平。
2 正确理解体育健身的实质
发展体育运动在于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建设活动,其核心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分析“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概念,不难看出体育运动对增强人们体质作用的正确概括,那就是体育健身活动,只能够对身体的健康起到“增强”作用。依据这一概括,我们还可以将体育运动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和描述为“体育运动能够预防疾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但是体育运动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生物活动科学规律以及健身锻炼科学规律,就不能增强体质。虽然“人们身体上有许多疾病,多数是由于自身不良生活习惯而造成”,但是,体育运动实践证明人们身体上还有一些疾病,也是由于不健康的健身观念、方法和手段而造成的。为此,要大力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和思想,全民健身要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
3 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
运动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因此,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我们要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应该改写为“生命在于科学运动”,它一方面从人的自然属性说明,通过运动增强人的自身身体素质,使人自身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有资料显示,人的大多数疾病是在中年积累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
各部分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和组织结构即开始退化,进入老年期,这个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开始下降,早衰现象会在不同人的不同组织、器官、系统方面出现。人们身体的全面发展,不但有阶段性发展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历史性、终身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增强体质,抵抗疾病,预防过早、渐进地废用性早衰,就要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了运动对于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是最宝贵的生命体,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增强,这样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国家体委科研所李力研研究员,曾对中关村的知识分子做过十年的跟踪调查。在抽出的23000人的大样本中,他们的平均寿命是58.52岁,包括陈景润等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都存在着英年早逝的现象。其平均寿命比全国期望寿命少10岁。但10年过后,他又对这部分精英再次抽查了12000人,结果平均寿命是53岁多,比10年前又提高了3岁多。而1999年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寿命是73岁,这就少了20岁左右,这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大损失。由此看来,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与他自身的知识、才华、能力成正比,更重要的还与他健康地为国家工作的年限成正比。
最后, 还应该从哲学和自然科学规律等方面,理性认识“生命在于科学运动”的普遍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相当多的群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了“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生病不就医”“健身治百病”的奇怪论,如李洪志的邪教“法轮功”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迷信和超自然的伪科学活动现象。因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始终坚持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4 正确处理运动和静养的关系
运动和静养本身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辨证关系。由此人们进一步理性的提出了“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不难看出,这一提法告诉我们“运动是有条件的”。运动健身要适当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辨证的认识运动对健康的意义。然而,医学理论告诉我们,身体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日本健康学者提出,人的健康包括七大要素,充足的阳光、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丰富的营养、足够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合理的心理调节。体育运动在这里,只占了1/7,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对人身体健康的贡献率占14.28%,而且还只是“适量”的运动。
在全面健身活动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注意健身中瞬时间爆增的人体消耗量,是否是当时身体状况可以承受;又要注意健身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已经消耗量和追加练习次数后人体增加的消耗量的总消耗量,是否是当时身体状况
可以接受;否则,健身活动的功效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坚持正确处理“运动与静养”的辨证关系,是我国养生保健的哲学原理。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很富有哲理的语言。但不宜简单化、绝对化地理解。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在科学的健身活动中,许多体育专家和健康医学专家们已经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警戒。例如,少年儿童不宜从事拔河活动、中老年人不宜登楼梯运动、疲劳过度的白领不应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速衰老,并使人容易得病。德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生命能量”的说法,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是有限的,消耗的快慢就决定了人的寿命的长短。人体在高能量消耗运动时,比人在放松和休息的时候身体产生的自由基多,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体,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也是动与静的统一体,如果片面夸大运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仍然需要“静养”的一面,人体的平衡统一就会被破坏,随之就是健康、甚至生命的丧失。所以,人体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的最佳方法不是“动”而是“静”。事实上,许多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就是静养。那种偏激地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冲抵体力劳动的疲劳,或者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休息可以缓解精神上和心理上疲劳的固有认识观念,应该得到更新。当然,我们说“生命在于静养”并非否定生命在于运动,二者是相辅相
成的矛盾统一体。按哲学观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形式,这方面瑜伽运动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科学地理解生命在于运动,就会进一步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生命也在于“静养”。
5 坚持科学健身思想
运动对身体有益,但究竟怎样运动锻炼才对身体有益?于是学者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了“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明了人们的运动要按自己的生理、心理等条件有规律、科学地进行,而不是“随便锻炼”、更不是“盲目锻炼”、“不科学地锻炼”。
首先,科学的运动在于要按照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健身内容、健身形式、健身方法;掌握好适合自身的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时间。并且,运用医疗监督,及时调整、纠正运动锻炼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做好运动后的保健与恢复的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锻炼的安全措施(服装、器械、场地以及运动禁忌症等),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其次,科学的运动它要求人们在运动锻炼时,要根据自身环境和人体自身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有利因素。做到户内运动与户外运动相结合,以户外运动为主;静态运动
与动态运动相结合,以动态运动为主;人体局部运动与全身运动相结合,以全身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相结合,以有氧运动为主。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徒手最好的选择。摒除随便跟风、盲目“拿来主义”的健身意识。
第三,科学地运动,还要改变我们现有不正确的生活方式。现有的生活方式是营养过多而运动不足;身体舒适过多而机能退化;工作高度紧张而无时间休闲。因此要让健身的意识进入我们的大脑,让体育健身活动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余,让体育健身消费成为我们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家庭和个人的储蓄里,再增加一份“健康储蓄”。克服健身中的“运动方法”“运动常识”等各种运动健身误区。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导和指导广大人们群众积极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合理地从事体育娱乐活动,正确而又健康地进行自我健身锻炼。最终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运动与器械运动相结合,因运动目的而定;业余运动与专门运动相结合,因工作性质而定;路上运动与水上运动相结合,因居住环境而定;小运动负荷与大运动负荷相结合,因人和性别而定。根据“全民健身121工程”的精神,人们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的同时,提倡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通过体质测定,了解自己是否健康、哪些锻炼最适合自己、哪些锻炼方式才是自己
6 有计划和谐发展体育健身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但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差距还较大,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们目前状况来看,体育场地分布不均,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市、州优越于经济欠发达城区,城镇好于乡村。另外,群众健身场地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有时政府顾此失彼,健身房、保龄球、高尔夫球等一般工薪阶层难以参与的消费场所投资较多,而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对身体锻炼价值明显,深受群众欢迎的健身项目则明显不足。群众健身体育场馆在管理和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系统和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不够;体育组织机构对体育健身场地的管理严重缺位;健身场地负责部门重效益,轻群体现象严重,比如,收费性场馆门票过高就限制了群众健身的参与。
针对上述存在、显露的一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即:第一,要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缓解场地短缺。如修建健身路径。同时要树立“绿色健身”观念;第二,挖掘
学校所具有的健身设施,将其转化为群众公共所有;第三,要建立群众健身体育保护法规,切实保护现有的体育健身场地不被占用;第四,改变体育场馆的建设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多承接的比赛结束后,如何维持运转的问题,以适宜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文化娱乐的需要;第五,提倡社会办体育,吸收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注入到体育产业,给投资者一些政策,吸引资金兴建或改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场馆,以人性化、商业化的管理形式还吸引群众健身。
7 结语
全民健身在于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身体的发展不但要有节奏、有控制,还要按运动的自身规律、自然法则以及锻炼者身体的生理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锻炼。在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牢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而且还要大力树立“更合理、更科学、更健康”的全民健身思想,只有这样,人们的健身能力才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20:1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758421831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pdf

标签:运动   健身   体育   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