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就尤为重要了。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目标落实德育内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课程育人是指: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国教育,德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课程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因此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学校的学科教学当中,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小学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语文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课文中蕴藏着的优秀道德品质来进行品德教学,不仅传播了知识,也
塑造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小学德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是有巨大空间的。李烈认为,小学语文与德育课程的渗透可以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于语文阅读、写作练习、情境教学当中。张柳柳认为要加强小学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策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育人立德为先;语文注重实践,德育融入生活;挖掘教材内容,展现德育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探求多重途径;拓展课外阅读,培养高尚情操;注重言传身教,增进学生体验。”等方式提升小学语文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度。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数学课程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小学数学的阅读内容《几何学和欧几里得》、《九章算术》、《出入相补原理》、《关于圆周率》等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借此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适时渗透。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时间、一图一表,一个数学环节,一个数学过程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增加学生社会的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选题,让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品德教育。
数学包含着美的艺术。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教师若能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小学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比如: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进行渗透,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还可以结合
课文内容学习,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
(四)小学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庄迎芳在《小学德育课程地理题材高效教学探究》中指出,小学德育在地理课程的渗透教育,进行一定的地理知识的教学,但其目的不在于具体的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空间观念、世界角度、地球角度、人类的未来 看待问题。注重单元重组教学,引入思维导图,拓展教学时空 ,能让地理题材的德育课堂成为学生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知识宝库。
(五)小学艺体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儒家的《乐礼》系统的说明了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养正。苏赫姆林斯基曾说“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德国的研究认为:从小学音乐可以促进学业,德国经济研究所历时10年的社会经济调研项目(SOEP)调查结果显示,人从小接受音乐教育的确能促进学业。该项目对2001年至2012年间收集的近4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信息进行分析,分析重点是8岁就开始学音乐的17岁的孩子。分析发现,从小学音乐的孩子普遍比其他孩子成绩要好。那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太
高但学过音乐的孩子,成绩要明显优于类似家境但没学音乐的孩子。同时,从小学音乐的孩子普遍比没学音乐的孩子更加认真仔细,更开朗,更上进;学过音乐的年轻人取得上大学资格的可能性要比没学音乐的同龄人高8%。该调研结论在考虑到各种不同家境,比如家长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这些情况后依然成立。因此,研究人员呼吁国家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家境不太好的家庭也让孩子学习音乐,这样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
小学体育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强健的体魄是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前提,身教重于言传。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优势。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力量的
、比灵敏的、比技巧的、比难度的等等。
小学美术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寓德育于各类课型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主要包含欣赏、绘画教学与手工制作等,教师要对这些课的特征进行分析,寓德育于各类课型之中。欣赏教学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使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培养高尚的情操。尤其是通过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让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激励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欣赏教学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痛苦,享受欢乐。学生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美术世界,就可以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使他们感到劳动的光荣,培养他们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学美术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是进行美育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充分运用美术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使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美育与德育应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德育要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
(六)小学科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也是需要策略的。教师需要将德育在科学课堂在实践中有效延伸,考虑到小学科学较强的实践性,在小学科学的德育渗透过程中不仅需要落实到课内教学中,更需要延伸到实践活动中。显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品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熏陶,毕竟知识视野的拓宽与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同时知识视野的拓宽还会带动学生个性特长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而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融入科学实践活动中,以此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获得知识、技能与思维的共同发展,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将科学课堂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延伸的方式,更能够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从实践中提升对科学的兴趣,进而促进德育更好地渗。
(七)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应渗透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限资源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但一些反动、暴力、黄色内容也鱼龙混杂地充斥着网络。漫长的假期生活让学生们上网成瘾,刺激
的游戏让学生们沉溺其中……这些都是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将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主导作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运用所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旨在安全运用计算机网络;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实践中;运用实践知识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二、小学德育的课程育人提升方式
从小学德育在各学科的渗透状况来看,课程育人有着巨大的空间,有着无可限量的潜力。小学德育的课程育人需要更大力度的落实。
(一)学校管理层贯彻德育理念
学校管理中很难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育人与教学的关系”。事实上,这一对关系的平衡,最终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对德育的认识和定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教育,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学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学校应当端正办学理念,不以成绩论成败,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学生为己任,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学校的课程设计、活动设计、教师培训、评价工作中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份量。有学者坦言“民主本身作为最好的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更是一种教育生活的方式。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亚于直接的德育。
(二)德育要全面渗透进各学科。
学校要将德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彻底打破德育构成条块化的局面。德育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品德培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工作的内容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李家成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视角,确定了“为民之德、为人之德、行事之德、立身之德”四方面的德育内容维度,更是全面的阐述了这一点。课堂处处皆德育,学校处处皆课程。德育课程与各科专业课程结合,可以使德育内容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