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流程教学建议

更新时间:2023-05-28 19:47:14 阅读: 评论:0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结构(模式)的探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要紧扣重难点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何为重点和难点?
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要突出反映,让学生达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实践,就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在形成以上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和实践出现困难的地方。
二、区分教学内容两大部分
明理、导行。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1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分为三个板块:课余生活我选择、课余生活助我成长、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前两个板块就属于“明理”的内容,后一个是“导行”。
三、完善教学过程,突出新型学习方式(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一)关于两课时主要任务及基本教学流程
每篇课文一般安排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明理”,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第二课主要是“导行”,以后如何做,要变成自己的行动。
第一课时(基本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引入课题——理解核心概念、唤起学习认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过程)——情感体验、交流所得——课堂总结、情感升华——拓展深化、知识延伸
第二课时(基本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重温认知——践行认知、指导行动——自我规划、注重实践(重点内容)——总结评价、形成共识——辨析明理、提高认识——活动总结、学习概括——课外延伸,形成技能。
(二)接受型学习和新型学习方式相结合,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种灌输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的是把要学的东西装进脑子里,学生学习是被动的,以教师过多的讲授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学习、相互交流的时间。而新课程特别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教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
教育新理念,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来。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双基”,老师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从单纯的关注知识与技术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叶老说,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过去评课是“以教评教”,看老师教的怎么样,素质如何?现在我们评课必须“以学评教”,主要看老师指导学生学的怎样。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的“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悱”是郁闷,想说说不出来,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焉”,教育学生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时你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停下来巩固当前知识,而不是继续学习新知识。
灌输性教学法减少了学生的思维量,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以“讲、问、练”为主,背离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原则。时间长了,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不再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内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何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是要学会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在不断的加
深加宽。
一要看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掌握规律;这是认知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二要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而不发,只好自问自答悬念的设置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悟要讲究火候,补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时,引申要恰当。教师如何唤醒和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一门教育艺术。把质疑问难贯彻课堂的全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十个问题”,“好的课堂是学生问题越问越多,而不是没有了问题”,课堂上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教师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要看教师的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个系统,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对学生起着定向、强化、促进和保证作用,解决“想学”和“爱学”的问题操作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径,解决“会学”和“学会”的问题。为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一是激发学习的欲望,二是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的方法。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叶圣陶课文中的内容只是提供了学习的“引子”,更多的内容还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这个“引子”,拓展延伸,加大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唤起学生的更多的认知活动。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学生的实践知识全方位再现,要做好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深化。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书本的知识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要确立了儿童生活的三大维度:“儿童的精神生活”、“儿童的书本生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例教学通过链接儿童已有经验,激活“书本生活”,以“再造”现实生活,丰富儿童当下的体验;进而引导儿童反观“书本生活”,引发其道德自省,最终提升儿童的精神追求,实现对其未来生活的引领。
1、激活“书本生活”,链接儿童的已有经验
在理解和使用教材时,教师首要的就是探寻教学教材与儿童生活的交叉点,力求在共性化的课例与个性化的儿童已有经验的交互中激活儿童生活。
例如,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之“路上的温暖”这一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9:4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74434178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流程教学建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流程教学建议.pdf

标签:学生   学习   教学   知识   儿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