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10篇

更新时间:2023-05-28 19:07:31 阅读: 评论:0

小学德育论文10篇
【篇一】
“德”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所特有的思想性、语言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等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助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呢?
一、 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不包含意义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字有字意,词有词意,句有句意。一篇好的文章有具体充实的内容、深刻明确的道理、流利顺畅的行文和充沛饱满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内容都是教育学家在仔细的审核评价之后确定下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字、词中的德育因素。有些字词本身就具有品德教育的意义,如“孝”,孝字可组词为孝顺。“
孝”本身就有孝顺的意思。孝顺现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晋代袁宏在《后汉纪・安帝纪上》写到:“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由此可见孝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年纪尚小的人的品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还有“谦”字,谦字意为:虚心,不自满。人们常用“谦谦君子”来形容那些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方孝孺也说过:“虚已者进德之基。”由此可见“谦”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的字词还有:“学习”、“友爱”、“信”、“诺”、“恕”、“仁”、“忠”等。
虽然表现美德的字有很多,但更多的字的本意并不具有德育的意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另辟蹊径地去找寻字词中的德育因素。比如在课文中最常见到的“的”字,“的”只是一个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字的书写和字形上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的”是由“白”和“勺”组成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白”和“勺”在组成“的”字之后都变“瘦”了。他们只有变瘦了才能组合在一起,成为“的”字。语文教师可以将其理解为:“白”和“勺”要组成“的”字,就要互相谦让,并借此教育学生同桌之间要互相友让。
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一篇好的文章中一定包含了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文以载道”中的“道”。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精心选择的,其内容都是正面的、光明的、向上的,其中的“道”很值得学生学习。
有些文章的“道”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中心句来悟出文章的“道”。比如《争论的故事》一课,它的道已经被文中那位讲故事的盛老师直接点出来了:“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还有些文章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道”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剖开表面的小故事或是对优美景物描写的散文,发掘出深藏其中的文章的真意。例如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明面上写的是叶子的美,实际上写的是人,希望人们像树叶一样为了大家的美好生活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
二、 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体现德育的唯一途径是渗透,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在对课文的讲解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这些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小学语文教师要在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以充沛的情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教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德。
1.在介绍背景中渗透德育。某些课文描写了一些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与现代社会现状差距较大的事物,这就需要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做一个介绍,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带入情感,有利于其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课文《虎门销烟》一文中说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6月3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对所销毁的“烟”不了解,就很难体会到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很难体会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当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英国为了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大量的鸦片带到中国来。这里教师可以着重说明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性,并联系现代社会上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毒品,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警告学生远离毒品的危害。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英国人用鸦片损害中国人民健康的身体,并谋取巨大财富的事实后,学生更容易激起爱国主义情感,与文中激动的老百姓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运用图画、影像、幻灯片、音乐、语言描述等方法渲染气氛,使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主观情感产生反应,主动构建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建学习的背景和景象,更容易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认同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如《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在
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先展示彩色地图,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体会到它的形象“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接着通过“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等词汇,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法,感受“南沙是祖国巨大的宝库”。再接着放映一组展示南沙群岛美丽景色的幻灯片,带领学生到南沙这个“迷人的世界”去假想旅游。这样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景致的情感。
3.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不少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事例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更为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中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能让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使学生受到人物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通过描写谈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曲折,坚持完成巨著《国榷》的行为,塑造了谈迁“对信念矢志不渝,不惧艰险”的形象。教学中,教师要着重点出:家境贫寒、借书抄写等词表现谈迁家境贫寒、学习不易;历时二十多年,六次修改,写出了共计五百多万字的书稿,体会谈迁为写《国榷》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在书稿被偷后他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心里痛苦极了。这样学生们将谈迁写书的不易和书稿丢失后的痛苦
联系起来后,更容易体会谈迁重新投入更多的热情,着一身破衫终日奔波,终于写出了新的《国榷》的不容易。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谈迁对理想的追求十分的坚定,进一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就永远存在。激发学生用“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跨越崎岖和障碍大步前行。
三、注重细节,在行为上体现德育
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存在于课本知识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德之外现则为礼”,教师除了在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德育的渗透,还要在学生行为上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口语训练、情景对话的方式,教导学生如何使用礼貌用语;通过指导学生保持书面整洁、课桌干净,激发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通过赞美遵守课堂纪律,按要求规矩的举手答题的同学,使学生明白要遵守课堂纪律,维护大家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答题等方式,使同学看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友爱的重要性。课堂的每一个小环节,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细节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除了依靠语言教育,还要注重榜样行为教育。小学生有向师性,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学习对象。
语文学科是小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应该自然地穿插在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能影响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模式里,只要任课教师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意识,自然能够将德育渗透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去。
【篇二】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
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在语文
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篇三】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
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9:0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720511831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德育论文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德育论文10篇.pdf

标签:学生   教学   语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