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杨云
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04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是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學生产生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积极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融合传统文化,提升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的互动不足,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且枯燥,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问题会拖慢课堂的进度,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仔细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趣味教学。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导向,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反馈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并非每次都能得到正确的回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教师的语言也会影响学生对课堂问答的积极性。学生在回答错误时,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部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甚至会感到局促,此时教师需要安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回答的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在课堂问答中,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也可以列举古今中外不畏挫折、与命运抗争的名人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应过度鼓励,避免学生产生自负的情绪。
教师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反馈,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自信,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正向反馈,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温暖,从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活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