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行为习惯是人通过长期进行某一件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状态,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好的发展,反之亦然。课堂行为习惯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问题,作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课程,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行为习惯
作为学习行为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因此,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以往学生被动地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且本文以此为主旨,提出了培养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一、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人们在成长学习中一个较长的阶段,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与行为习惯等尚未定性,并且小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最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对未
来发展造成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为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摆正自身位置、提高思维意识,并帮助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以养成良好习惯。比如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铺张浪费、保持卫生等,以此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使学生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参与学习,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这门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以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行为习惯与学科素养发展,体现德育思想,促进教学发展。
二、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学习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言谈举止行为思想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思想和行为。同
时,教师也要立足于现实,从生活细节着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细微。
比如在进行《我与学校》相关教学时,这一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为目的,并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保护校园环境的方式,并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内容,向学生阐述自己在“维护校园环境”这一内容中所进行了做法,并且表明这些做法都取得了哪些效果。以此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如此将言传与身教有机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行为习惯培养起到积极效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督促学生遵守行为规范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规范”的重要性,并督促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收集实际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结合情境更快速并精准的认知与感受“规则”,从而遵守规则并逐渐养
成良好行为习惯。
比如在进行《班级生活有规则》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班级日常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们展示并指出他们的不良行为,然后将其与当前班级秩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自身行为。最后可组织学生就“如何渡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自觉学习并遵守各种规范制度。如此一来,学生便逐渐会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并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以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约束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作,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道德观念,并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比如在进行“我们爱清洁”教学时,教师便可以组织类似于“21天自我养成计划”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21天的行为计划,比如启程叠被子、吃饭洗碗、到校打扫卫生等,
然后制定一个表格,每日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检查。在活动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计划于行动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以此来实现自我强化,并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学科德育内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约束自我举止,并遵守各种规范,从而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自身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85.
[2]王蕾.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18,7(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