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5-28 18:17:23 阅读: 评论:0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当前教育改革下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小学道德;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教学情境
引言
教育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且反映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是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准则的重要保证,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想要充分、有效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基于实际生活来进行,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而且,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推动小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1 小学道德法制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新思想与新观念的出现也不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出现的信息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而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使其思想与观念得到指引。但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以知识讲解为主,使道德政治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达到目标。要想使这种现象发生转变,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引导他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对生活充满热爱。在教学中将生活经验融入理论知识来进行教学,将教学情境生活化,将学习生活化,让学生通过事例来感受他们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知行合一的高度。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走向社会时,也可以处理好道德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够充分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的
质量与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较为贪玩,极易受到一些新奇事物的影响且自制能力较差,大部分小学生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课堂当中,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就会作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小动作,如走神、涂鸦、折纸、吃零食等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还对周围的小学生产生吸引,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严重扰乱了课堂的纪律,且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2.2教学内容存在缺失
教师在借助生活化教学路径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存在“重视课本、轻视生活”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将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本教材的设计上,而对于如何结合生活元素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根据生活元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限制教师深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2.3生活化教学方法较单一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生活化
教学方法较单一且缺乏创新等现象,长此以往同样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情绪,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课堂学习思维活跃性和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进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3.1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小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融合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以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完成知识的系统化教学。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同步端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态度,让学生勇于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中,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基于相应学习内容的实际感悟以及在课堂中的现实所需,做到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联手,让学生生成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无限兴趣。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时,会涉及买东西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理性消费”。结合“我想要,我能要”的相关内容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情境一:学生在玩具店看到了一个小型的布娃娃,因为其制作精美则要求家长购买,家长表明了缘由拒绝购买,学生欣然接受。情境二,学生在玩具店中看到了一个价格较为昂贵的玩具,要求家长购买,家长在表明缘由之后拒绝购买,但是学
生则以哭闹或者耍赖的行为要求家长一定要给自己购买。此时,结合上述两种教学情境,融合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现象,促进学生思考“两个情境中呈现出的小学生在消费中做到理性了吗?”“学生的做法对吗?”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知识,同步学会买东西,学会理性消费,转变自身的思维态度。
3.2引入生活化生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结合相关课程的课题与内容,在生活中或互联网上搜集与引入生活化生动案例,将其导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运用所学理论解读案例,也可以借助案例更好理解课程知识。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网络新世界”,包括互联网与生活的关系,互联网运用的规则,正确看待和参与网络游戏等内容。教师通过做好备课工作,根据课程内容与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遵循网络规则和讲究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认识网络游戏的利弊,避免沉溺网络游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很多课题和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根据其中具体内容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图文并茂地展现,可以更好地引发
学生思考与探讨,与理论结合解析案例,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3.3充实教学内容,提升生活化教学动力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特别是在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下,更要融合生活素材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思考如何借助所学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借助生活化的学习素材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素材填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主选择课余活动》这一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和培养。在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余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以及有什么兴趣和爱好。通过了解,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报名参加了符合自己兴趣需求的才艺班。例如,有学生表示,自己将来想当一名钢琴家,所以就报名参加了钢琴班,而且感觉在学习钢琴的时候非常快乐。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白,钢琴属于音乐的领域,而音乐又属于艺术的领域,同时,艺术可以提升人的社会感知能力、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学习钢琴,其
实也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特别是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需要进行刻苦的训练,这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磨练意志、提升品质的方法和路径。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任。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以身边实际发生的事情为依托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参考文献
[1]刘志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J].天津教育,2021(26):38-39.
[2]陈和永.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对接切点选择[J].基础教育研究,2021(8):45-46.
[3]景小宁.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家长,2021(20):66-67.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8:1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6904358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pdf

标签:学生   教学   法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