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动课堂 构建学生主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应坚持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构建相统一。而在以往教学中,存在填鸭式的“硬灌输”课堂模式。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互动激趣、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核心素养,领会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的生成中,探究学生主体的构建,助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 互动课堂 学生主体 探究
为落实“双减”要求,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创新教学模式,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开展交流合作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领会学习的价值所在,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规则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形式化
现下教师资源紧张,在多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缺乏专业性,主要是由语数的任课教师兼任,这就造成该科目的教师没有更充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备课,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阐述课本中的知识点,没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使小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更难以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习主体被动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习惯以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小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思考问题、开展活动,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在被动的学习中,小学生会逐渐淡化对该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导向会渐渐缺失,本应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或将难以在教学中生成。
(三)教学资源单一化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显
著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应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书中的图片、案例和故事,忽略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没有关注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且不注重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音像资料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
二、互动课堂与学生主体构建的内在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1]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期,打造富有成效的互动课堂,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互动教学中,更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与同学之间沟通交流,通过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产生思维的碰撞火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1]
三、互动课堂中构建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良好的互动课堂,有助于学生保持较长久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而课堂是围绕着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展开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互动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嵌入生活中有引导价值的图片、视频资料,多角度、多方位的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校园周边的场景,拍摄相关的图片、短视频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我们熟悉的地点和事件进行交流分享,加深对公共生活场所的认识,形成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对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知识来源于生活,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及学生的真实生活,可以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既能促进小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提高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真实生活情境的触动,会强化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开展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我们校园、生活小区和当地公园的卫生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合作交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而这样的课堂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难以生成课堂学习的信息反馈。创新、改进教学方式不容忽视,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游戏、故事、表演、辩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关注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转移注意力,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在多样化的互动模式下,从刻板、被动的学习转向创新、主动的学习,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点警惕性》时,教师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来访者,让学生尝试应对,提高独自在家冷静、机智处理陌生来访者的能力。小学生在情境表演中,也更能建立起安全防范的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其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契合学生对道德、价值、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突破德育课程知识化倾向、提高德育课程有效性的可行方式。[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对书本知识达到更好理解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结,实现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的配合。这既能放松学生的身心,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学习的趣味,又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知行合一。
例如,在开展二年级《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周末以采访的形式,深入小区了解家乡人为建设家乡默默奉献的故事,感悟家乡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擅长的劳动技能,也尝试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形成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打造互动课堂,增加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度,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涵养必备的品格,提升关键能力,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的开展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7):105.
[2]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