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课堂增量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道德品质、情感体验、个性心理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提高量,体现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少到多的变化过程。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增量,更注重道德品质、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提高量。课堂增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品德课程生活化性质决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力求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精神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基于上述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一个增量的课堂,当然,这增量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2、以学定教的思想决定的。关于一堂好的品德课的评价标准,以往更多的是从教学目的、教材处理、教材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更多地向学生倾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已经成为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生的课堂增量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
3、评价趋势多元化决定的。课程评价多元化必然逐渐取代传统单一的评价,并成为课程评价的一大趋势。增量评价,无疑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课堂增量,是学生主体成长的一个显著标志,也理应成为检验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看一节课的课堂增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达。
一 、认知有无增加
小学品德课程不仅仅是一门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课程,更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
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给予孩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为充实的知识容量。
【典型课例】
■ 教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热闹非凡的市场》(第一课时)
■ 环节:认识新型的购物方式和付款方式
■ 实录:
(一)在引导学生了解了市场和购物的经历后,接下去进行价格的秘密的揭晓。
1、师:不同的地方,同样物品的价格也是不同的。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秘密。
2、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橘子的价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
3、师小结:是的,由于有了这么多的中间环节,橘子的价格也就发生了变化。
4、出示调查表格:在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超市的商品怎么卖?批发市场呢?小店里的商品呢?
从而得出,影响价格的原因有地理位置、季节原因、运输距离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购物方式,你都知道哪些新型的购物方式?
(二)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不同的购物方式,我们设计了购物方式和付款方式抢答台。
1、老师带了有关这方面的抢答题,愿意来试试吗?
2、完成抢答题。
如:问题一,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那是个狂购的时期,可惜妈妈无法脱身去香港,正好我小姨去,你觉得这时候妈妈最适合用什么方式去购物?(A.邮购 B.代购 C.网购)
问题二,上个月,我家在中山小区买了一套房子,价格是150万元左右,可是这时候我家存款只有100万元,你觉得这时候我们用哪种付款方式比较合适?(A.分期付款 B.现金支付)
【简要分析】
这个教学环节比较鲜明地反映了对价格秘密的认识以及新型购物方式和付款方式认识的增量,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抢答活动,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影响价格秘密的重要原因。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不仅在价格秘密的认识和对邮购、代购、网购等知识点上有了比较显著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建立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包括相互间的影响,适应性的变化等。
【相关建议】
1、讲授教学,直截了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历史、经济常识类的知识,通常需要运用这种方法。讲清讲透是最基本的原则。
2、立体呈现,多维建构。品德课程中有许多以认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地理知识等教学为主的课文。但知识的教学不是以纯粹的知识出现,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一条通道,让孩子建构知识。除了社会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外,对于地理知识等也是如此。如《我国的
行政区》一课,让学生了解黄河、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黄河、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来说说对这些省份的了解,比如有的学生介绍湖南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积极愉快的,是思考感悟的,知识的获得是多渠道,多维度的。
二、能力有无提高
学习能力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品德学科中的能力,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等。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典型课例】
■ 教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第一课时)
■ 环节:了解塑料制品带来的危害
■ 实录:课前调查促认知
师:前几天,请同学们去调查了一下,咱们家里每天可能扔掉的塑料袋,想请同学们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每个同学都去调查过的,谁能先说说?
生:我们家一天要用好多只塑料袋。
师:能具体说说多少只?
生:一天要用七八只。
师:它们最终是——
生:被毫不可惜地扔掉。
师:还有吗?我想听听别的同学家是怎样使用塑料袋的?
生:今天,发现几个女同学特别能干,小手举得老高老高。
生:我们家一天大概用2-8个塑料袋,有些被妈妈藏起来,下次再用;有些都被扔掉了。
师:那也就是说,藏起来后的结果还是被——(生:扔掉)
师:老师这个周末也去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了这么一组数据。
出示: 农工商超市每月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
袋子类型 | 每月使用数量 | 价格 |
特大号袋 | 2000只 | 448.675元 |
大号马夹袋 | 47500只 | 4952.478元 |
中号马夹袋 | 32500只 | 3833.333元 |
小号马夹袋 | 10000只 | 659.829元 |
连接袋大 | 2800只 | 2626.462元 |
连接袋中 | 5400只 | 2532.923元 |
连接袋小 | 3000只 | 270.769元 |
合计 | 101400只 | 15324.469元 |
| | |
师:还有其他别的超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数据。
出示: 各大超市塑料袋使用情况
超市名称 | 使用总量 | 总价格 |
农工商超市 | 101400只 | 15324.469元 |
三和超市 | 193500只 | 29243.439元 |
人本超市 | 177300只 | 26795.161元 |
华润超市 | 168700只 | 25449.443元 |
合计 | 640900只 | 96812.512元 |
| | |
师:一个月,这几个大型超市总共用了——(生:640900只)。
这仅仅是一个月,这仅仅是几个大的超市,还有那么多的小超市,还有那么多的菜场,农贸市场。一个月下来,会用掉多少塑料袋?这些数据我们能计算吗?容易计算吗?(生:不容易)不容易计算。可见,我们使用塑料袋数量是非常非常的——(生:多)。
另外,我还找到了这样的一组数据。请个同学读出来。
出示:据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 1985 年我国城市垃圾的产量为 5188 万吨,到 1995 年城市垃圾总量约达 17000 万吨,即 1.7 亿吨,其中生活垃圾一亿吨左右,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8% ~ 10% 。2000年就达2.3亿吨,从我们居住的大都市上海来看,每天的生活垃圾产量约 1.2 吨,到 2000 年底上海的生活垃圾产量达 480 万吨。毫不夸张地讲,上海每十天生活垃圾的体积相当于一座国际饭店。其中约有 7 %为废塑料,年总量达 29 万吨,其中一次性塑料餐盒就有 6.73 亿个。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 200 多座城市已陷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资源化及我们的行动
师:看了这两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生:几乎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垃圾堆中。
【简要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但从总体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这节课就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相关建议】
1、注重方法,讲求指导。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是能力得到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收集—交流”是品德学科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要上图书馆、阅览室,要登录互联网,要去咨询、调查、访问,因而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其它的一些道德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收集习惯和科学方法。面对复杂、巨大的信息来源,在收集时,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在
收集前、收集过程中加强针指导。
2、重视过程,综合提升。品德课程倡导学生发展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交往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探索过程;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学习过程的方法。
例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执教中,课前教师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组,选择相应的地点,调查身边的塑料使用情况。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小组的收获向大家展示,感知塑料废弃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交往、交流、表达、合作、组织等众多能力,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良好生活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三、情感有无升华
品德学科要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从产生知到行的内部动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道德观点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
共鸣,使学生动容、动心、动情。学生的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将激励着学生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和行为规范,为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奠定基础。情感增量的多少决定了德育的实效。
【典型课例】
■ 教材: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的劳动感受》
■ 环节:情感涤荡 金点子喷涌
■ 活动过程:
在课的尾声,为了进一步呼唤学生对劳动者深深的敬意,课件出示伴奏歌曲《为了谁》及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老师激情描述:孩子们,谁曾经让我们的心怦然一动,谁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就是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劳动着的人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整洁,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