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德树人,品德育人——探索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摘要:
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身心健康直接影响了其自身的未来发展,而德育教育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及心理素质,帮助学神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以德树人,品德与人”为出发点,探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综合素质
一、引言
当前小学教育的主旨以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在这其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德育教育,无疑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一些学校与教师依旧对德育教育抱有轻视态度,导致德育教育同日常的教学体系脱节,甚至有一些德育课被其他科目“抢占”的现象出现,直接导致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因此,有必要深入探寻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措施,进而为学生持续发展和进步奠定
重要基础,借“以德树人,品德养人”的教学理念,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当下小学德育课堂的质量。
二、当前小学生成长特点情况分析
1、情感丰富
小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成长中的他们的情绪更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小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在这时候会使其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教育抱有更强的抵触情绪,他们常常用过于主观、富有情绪化的态度去面对长辈,常因为一两句斥责的话语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委屈,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无法直面自己错误的问题。此时未完全成长的心态,也令小学生无法接受挫折与困难带来的打击,更容易出现对某件事半途而废的现象。同时,小学生的求知欲也更为强烈,他们正处于认知社会、探索世界的阶段,对外界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对事物的形成原因与发展都有着更深的探索欲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不断地汲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这也是小学生更容易对互联网上瘾的原因之一。
2、模仿能力强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阶段,此时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不论是作为长辈的父母、家长,或是作为同伴的同学、朋友,抑或是作为其娱乐及获取信息的另一渠道的互联网,都是其行为举止及语言习惯的模仿来源。但小学生自身分辨事物好恶的能力尚未养成,一些模仿行为只是盲目地学习,在此时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及思想论调的影响。同时,小学生的可塑性也很高,他们的行为习惯在此时逐步形成,所以在此时做出改变是较为简单的。在这个阶段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是能让学生在今后的求学道路上大受裨益的,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以及三观的建立。
3、自控能力弱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制力较差、遇事冲动难以保持冷静的问题,他们的自觉性以及恒心不强,在完成某一件事常常需要外界施加压力,而不是自觉完成。在学习中,许多小学生常常难以主动进入Q学习状态,即使进入了学习状态,在遇到难题时也常因为想不出解题思路而出现发呆、思想开小差等情况。而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沉迷于电视中的动画片、手机上的游戏与短视频,常常出现因玩乐而荒废学习的情况,其自身较差的自控能力
正是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往往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优渥的成长环境,对子女也是有求必应,但此时学生还处于正在发展自我意识与人格的阶段,需要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而不是溺爱孩子,让其养成不良习惯。
三、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养成
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能够通过“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思想道德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学习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同步的优化,这能有效调动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学习更多知识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同时,德育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辨别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学习与生活时避免不良信息的侵扰。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展示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发展历程时,让学生对各个美德的产生背景、变化、时代价值进行初步了解,进而形成对传统美德的初步认知,然后引申到当今所
广泛流传和继承的美德上,让学生进行对传统美德的讨论,强化学生自身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地讨论交流中深化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美德的认知,实现优秀道德内容的传递和普及。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错误观念的纠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和习惯的成长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意识培养和思维引导会给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三观,还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同时,德育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德育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共情理解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教师及家长的畏惧、反叛心理,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此外,德育教育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道路提供良好的思想指引。
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一些学科时常常抱有“学科无用论”,在学习语文时学生认为“我是中
国人,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学习英语时认为“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学习数学时又认为“去超市买东西又不需要我自己算数”,等等。而德育教育则能有效地改正这一心理,帮助学生向综合文化学习的方向转变,为学生全面学习多门学科打下重要的基础。
3、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单纯的德育教学很难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其中的思想道德内容,而“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为注重学生的理解和体会,能够实现渗透德育知识与理念的同时,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于道德素养。教师不应只在德育课堂之中完成德育教育,更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以自身的以身作则来对学生进行影响,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优良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将学生始终放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中,有效引导学生在政党的道路上进行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父母多爱我》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初步讲解文章主线和主要内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行勾画其中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对课本中的故事逻辑进行简要概括。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叙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体会日常生活中体现的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对自己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思考,借此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
辛苦与用心,引申出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带动学生对道德情感进行体会和感悟,这不仅能达到以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更能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型体促进学生自身学习热情的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以德树人、品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的作用最大化,才能实现德育和日常教学的渗透,实现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养成。因此,结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五、参考文献
[1]温得证.新时期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14):124.
[2]肖爱民,肖艳. 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措施分析[C]//.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1056-1058.DOI:10.kihy.2020.044386.
[3]黄志雄.浅谈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J].知识文库,2020(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