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吴先军 张菊
主要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掌握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德育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由于通过课堂进行的德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上的,经过了逻辑谁和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领悟,所以培养的思想品德是自觉的、稳固的;而且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一)、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使他们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科学性。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穿靴戴帽”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和统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得由于中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各门学科的“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的艺术,使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三)、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使他们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四)、“五有”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
“有意”就是要增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把德育的渗透落实到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到效果测评和全过程。“有机”就是要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有序”就是各门学科都要围绕德育大纲的要求,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有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
弦的力量。“有效”就是要力戒虚饰浮华,讲求实效。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三、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应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应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环节。实践表明,“拼盘”式的、“穿靴戴帽”式的、牵强附会的思想教育,会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精心设计并严密组织起来的活动。这种活动带有社会实践的性质,必然会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因此,通过课堂教学
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它的不断履行,如遵守集体的学习纪律和规定,有序进行学习的自我约束,完成学业任务的努力,各种作业与操作的训练等,都可以使学生内化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则是要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方法的具体操作,可以说,它是德育方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特殊性在于,它要受到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科特点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可以根据它是着重于从哪个心理侧面对学生施加其影响,归结为三个大的类别,每个类别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具体操作方法。现在分述如下:
(一)、说理类(提高认识,诉诸于“知“)
直接传输法 直接传授教材内容中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品德修养方面的知识。
价值辨析法 对事实材料、人物、作品等,作出是非、善恶、美丑的分析评判。
抽象概括法 将学科知识中的原理、方法,上升为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事例举证法 以事例、数据等具体材料构成学习内容,蕴含教育意义,证明观点。
纵横比较法 纵横联系,分析比较,揭示异同,增强说服力。
适度延伸法 适当引伸教材中的观点、规则或方法,联系现实或学生的实际。
追源溯流法 运用历史材料,追溯发展源流,进行思想教育。
类比迁移法 利用事物之间某方面的共同点,由此及彼地启迪。
(二)、感染类(陶冶情操,诉诸于“情“)
情绪感染法 发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倾注感情,以情动人。
情境陶冶法 创设情境交融的课堂环境,以境育人。
审美欣赏法 利用美感因素,唤起审美体验,以美育人。
人格感化法 展示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移情体验法 诱导学生设身处地,唤起移情体验。
(三)、训练类(行为践履,诉诸“意”、“行”)
履行规范法 履行守则与规章,逐步内化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养成训练法 在实际活动中训练和锻炼,养成好作风、好习惯。
活动模拟法 组织模拟活动,以角色扮演,课本剧等形式进行教育。
责任承担法 赋予责任、承担义务,用以培养和锻炼学生。
操作实践法 通过实验、制造、创作等操作,培养优良品质和作风。
行为强化法 通过奖惩褒贬,引导学生止恶扬善。
作风示范法 用良好的教风学风影响学生。
自我教育法 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规则、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附参考资料: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李承武《现代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张庆远《班主任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4、 甘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 刘英陶《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刘海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新》——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 国家教委中学司《怎样塑造学生心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