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05-28 17:33:06 阅读: 评论: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对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育人蓝图。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培养
引言
一、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挖掘自身潜力高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品德素质,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的关键措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应体现在,对学生人文底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发展和社会担当的品质与能力培养。在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教师应注意加强学对知识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学
会自主学习,提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强化对文化的赏析水平。另方面,应加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帮助学生强化我管理的同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促社会的发展而创新和探索。强化学生的核心素能够让学生的意志力更加坚定,同时使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教师应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等进行整和引导,使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在核心养的帮助下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文化水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然而,部分教师并未研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核心素养理念认识不足,依旧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思想,使课程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首先,很多教师还在沿用灌输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地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直接输出给学生,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学习方式过于固化,思维未得到充分的锻炼,即使掌握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但缺乏应用意识,无法将其落实到生活中。其次,教师对新课标研学不到位,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只是将教育工作看成一种任务,缺乏培养人才的责任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得
到了调整与改进,其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未得到及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树立素质教育目标,缺乏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导致德育质量难以提升。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薄弱
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状况来看,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较强,并且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很少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甚至离开教师就不知道如何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但是在课堂上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意识,主要在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一方面,道德与法治知识抽象性强,抽象的文字以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走神的现象,影响学习质量。其次,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一定的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屡屡碰壁,逐渐失去信心,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全
在课程改革活动中,很多教师常常会忽视对教学评价的改进与创新,教学评价与实际教学不相适应,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的问题,评价机制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第一,评价标准以分数为主,教师习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而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教师难以从评价数据中充分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无法为课程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评价形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要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观念,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促进学生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离不开过程性评价的支持,帮助教师迅速获取信息。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促进教师提升核心素养教育观
小学生认知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督促。由此可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应在教育工作中发挥推动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素养,为教育工作做出贡献,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道德
与法治教学中。首先,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书籍,了解和掌握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趋势,认识到核心素养理念的先进性,并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以及道德与法治教材,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认识,清晰自己的育人责任。
(二)融入生活,培养学生情感表达
生活经历能够使学生受到更多,教育,将教和课程融入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心理状态。教师应合理地融入生活化元素,将其教材中,理念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通过生活来深对知识,理解,通过知识,学习,对生活有更加刻,见解和观点,不断升华自己,树立正确,社会和人生观,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和情感。
(三)营造情境,强化学生规则意识
小学生,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都相对薄弱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教师应通过不同,方式来高学生对规则,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遵守规则法律,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健康,思想和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方式来学生亲自扮演不同,角色,使其在
故事情境中能感悟到规则,作用,同时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情不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充分提高学生,法律识,强化学生,规则意识。
(四)促进合作,树立理性思维
小学生,大脑发育和情感发育尚不完全,在习,过程中,可能会缺乏理性思维帮助其进行思和推理,学习效率较低,教师应通过合理,方式来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大脑,发育。通过养学生,理性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更加面、有效,同时能够让学生面对事件时保持理性,维去思考和判断。在提高学生思维时,教师可以过小组合作,方式来促进其对某议题进行分析和考,进而进行双方,辩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果,同时,强化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保证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第一,丰富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将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实践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等的综合评价,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素养的发展。第二,建立过程
性评价。摒弃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促进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提问、阶段性测试、建立成长手册等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中的薄弱之处,并针对其发展特征调整教学手段。第三,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通常都是教师评价学生,而学生评价教师的机会少之又少。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采取不同,方式,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树立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艳.以德育促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德育J].吉林教育,2022(22):18-20.
【2】庄严.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2):55-56.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7:3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663861781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pdf

标签:学生   教师   素养   评价   学习   核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