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要切实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育人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规则意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学设计
教师要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灵活使用教材,全面、深刻
把握不同学段学习主题的设计意图,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资源,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
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教师要准确把握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对应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教学目标关系着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及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
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要求明确,科学制定具体、适切和可操作性的目标,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学业质量的内涵,研究学生学习成效的典型特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着眼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实际三个方面,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来设计每单元、每课、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潜心了解学情,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已有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情感基础、生活经验、发展需要、个性特征等,并研究地域、学校和班级文化以及家庭背景等对学生的影响,将目标设计从“基本目标”转为基于本班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精准目标”。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将授课课题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坐标中去,充分理解该主题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理清教学栏目的内在逻辑,体悟关键词背后的编写意图,深入探寻解读绘本式教材的精要。把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和教学参考书整合起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构建生动发展的课堂生态。积极拓展教材之外的有效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更丰富、更适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于教学目标,聚焦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科实践,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
教学活动设计时重在启蒙道德情感,预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坚持素养导向和大单元视角,创设真实情
境,设计系列的、进阶的、关联的问题链,恰当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深度参与。
教学活动设计时应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要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主题式、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
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生产劳动、研学实践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根据现代教学理论,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遵循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过程设计中要突出学生道德自主建构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并将评价有机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做到意图明确、环节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
(三)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坚持素养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为根本目的,把评价与学习一体化设计,通过评价诊断、激励和改善教学行为,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应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1.课堂学习评价
课堂学习评价是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提问、交流、记录,了解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及实践反思等过程中的学习进程、行为表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随堂检测的形式来完成,不断反
馈学生学习的得与失,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的信息。课堂学习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2.行为实践评价
行为实践评价内容应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实施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将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从各个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充分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学业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以预先设定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