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教育研究Cour Education Rearch2018年第5期
学生党员廉洁人格的培养途径探究
雷兰成彭阳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大学生党员的廉洁人格培养是廉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根治贪污腐败的有效手段。学生党员的廉洁人格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廉洁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1)入党教育培训增设哲学课程;(2)建立人格测试和道德评估档案;(3)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4)开展时事月月谈活动。
【关键词】学生党员廉洁人格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6-01
一、廉洁人格的含义及养成过程
一个人的廉洁人格实质上就是人格的部分特征,是人们在道德规范和职业规则方面养成的价值观念与个人习惯。廉洁对普通人而言是一种道德品质,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党员干部而言则是一种职业
操守,即“用权为公,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廉洁人格就是党员干部的一种职业人格,这种职业人格的最大功能就是拒腐防变。
个人经历是养成廉洁人格的重要条件,但良好的教育才是塑造廉洁人格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学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抵御各种现实诱惑。
二、培养廉洁人格的现实意义
经过多渠道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各级纪委监察机构防治贪污腐败的措施主要是政治性约束和典型教育,而实践证明,贪污行为本身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这样的办法很难根治腐败。通过对清廉官员的个案研究发现,他们全部都具有高尚的廉洁人格,无论是古代的“包青天”,还是现代的焦裕禄,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说,具备高尚人格品质的党员干部总能守住道德底线,总能抵御各种外界诱惑。外部环境只是为个人腐败提供了机会,人格缺陷才是干部出现贪污腐败的根本性内在原因。
三、培养大学生党员廉洁人格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是最权威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格应该包括先天气质和后天性格两个部分,是两个部分的融合体。气质是人格的先天部分,很难改变,而性格则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塑造的。大学阶段是个人认知社会的最佳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阶段逐渐成型。总之,大学生的廉洁人格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教育学理论依据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系统化教学活动”。课程实施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把范围拓展到整个学校教育情境中,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一般而言,课程分为形式课程与环境课程。所谓形式课程是在教育者的直接参与或指导下完成的,而环境课程则不需要教育者的直接参与。学生党员廉洁人格的培养应遵循课程设计的理论,无论是具有明确时间、地点的形式课程,还是注重日常熏陶、耳濡目染的环境课程都应当成为廉洁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四、大学生党员廉洁人格培养的途径
(一)党校培训班增设哲学课程,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经调查发现,近八成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仍然是为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在入党教育课程中增加哲学课程,开展哲学读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廉洁人格的价值
底线。在开展哲学读书活动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理想展开讨论,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对学生党员进行人格测试和道德评估,提供人格发展建议
某些重要的人格特征和道德品质与廉洁从政具有密切关系,如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强烈的正义感、忠诚守信的美德等就是重要的廉洁人格。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学生预备党员进行人格测试,着重分析人际交往方面的人格特征和个人品行,为学生提供人格发展建议。
(三)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
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学生党员在志愿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帮助他人,自我成长的乐趣,逐渐养成奉献社会,服务百姓的廉洁人格。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做好过程记录,多拍摄活动照片,收集服务对象的评价和满意度。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党员认识志愿服务的意义,升华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时事月月谈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事月月谈是针对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时事政治进行交流讨论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社会,洞悉事物的真相,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获得守护正义的廉洁人格。在讨论过程中,
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防止学生偏离主题。
参考文献:
[1]王中原.用焦裕禄精神塑造当代党员干部道德人格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46
[2]蔡蓉英.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9-211
[3]朱雪莹.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M].《中南大学》,2013
思想·政治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张婷
(吉林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处于对事物认知的初级阶段,在思想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等方面都严重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品
德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对这方面的课程也缺乏重视。为此,本文对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课堂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6-02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系统性比较强,故而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观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学
66
··
. All Rights Rerved.
Cour Education R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思想·政治
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将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以此来保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能够真正的体现。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品德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这样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使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方式无法真正的体现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1.2师生间缺乏沟通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授二者无法有效的结合,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因为缺乏沟通,教师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这样,教师就很难有针对性
地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工作。
1.3与生活的结合较少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课本进行教学,并没有与实际的生活进行联系,容易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书本中,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分离,使得学生对实际生活缺乏了解,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会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注重学生的感受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针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仅仅依靠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风光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家乡的自然景观以及地质地貌等方面进行拍摄,将拍摄的照片与大家分享,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注意学生自身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培养,这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四年级上册《游戏的规则》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尽可能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必须要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2.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因为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课堂的魅力,能够全面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对于顺利进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的教学工作,全面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峡.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
[2]王小宁.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2013-07-10.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周婷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7JG02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67-02
引言:
目前,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还带来了思想上的变化。伴随网络崛起的还有新媒体,大学生应用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许多信息,这些都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变不容忽视。要深入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新媒体对教育者的知识提出了挑战,教育者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有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除此之外,新媒体给教育者的课堂权威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权威之所以会受到影响,是由于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
2.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挑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网络中充斥着一些不良思想,通过网络操纵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十分依赖,比如,时常打游戏,聊天,如果自控能力较差,就可能会日益沉迷,这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
3.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多元化的思想有利有弊,现代社会属于信息大爆炸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些都会影响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思想教育与网络上的不良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必然会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传统的灌输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更加排斥。
二、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重视教育者的媒体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学会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
67
··
. All Rights R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