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毛女》到复排《星星之火》看鲁艺歌剧的传承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8 15:28:57 阅读: 评论:0

从《白毛女》到复排《星星之火》看
鲁艺歌剧的传承发展
■马莉
一、我国歌剧创作的基本概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我国,歌剧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艺术形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音乐家们的创作。关于我国歌剧的创作发展方向以及审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音乐家们、社会学家们关心的一个焦点,其实纵观我国几十年的歌剧发展历程,音乐家和人民大众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中国歌剧虽源于西方歌剧模式,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我国传统的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为基础,形成独立而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系。换而言之,诞生在中国的歌剧就应该流着中国的血液,呼吸着中国的空气,和中国的人民大众合二为一。
20世纪初我国歌剧创作的先驱者是黎锦晖,他创作的多部儿童歌舞剧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歌剧创作开辟了道路。1927年阎述诗创作了用民乐伴奏的舞台剧《高山流水》;后来阿隆·阿甫夏洛穆夫、齐尔品这两位外籍音乐家也尝试用中国的民间故事以及民族音调创作了音乐剧《观音》、《蚌壳》(后来改名为《农夫与仙女》)。在1930年代中期,一些专业作曲家开始对歌剧创作进行了尝试和
探索,如:陈歌辛在1935年创作的《西施》;1939年张昊创作的《上海之歌》、陈田鹤的《桃花源》以及钱仁康先生在1940年创作的《大地之歌》等,这些都体现出我国的音乐家们在学习西方歌剧模式创作的同时,也在探寻中国歌剧的创作。与此同时,在相距较远的革命根据地延安,音乐家们也在尝试着歌剧的创作。1942年,毛泽东主席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文艺新浪潮,鲁艺师生创作的《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军民进行曲》(冼星海作曲)等作品的问世使中国歌剧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1943年,延安地区掀起了“新秧歌运动”,这种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群众接受度极高的艺术形式一下子在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开来。由此诞生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夫妻识字》(马可)等。这种符合根据地群众审美、活泼新鲜的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也使得民族歌剧《白毛女》在这一时期孕育而生。
二、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评述分析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
争时期在延安创办的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一所艺术学府。毛主席在1938年亲临鲁艺时曾讲到:“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不但要为民主共和国,还要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在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关怀下,各地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人怀揣着梦想来到延安,加入到了我国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队伍中,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人民大众的信任,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塑造了鲁艺人的精神与气魄。1942年毛主席再次指出,“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鲁艺音乐家们创作的《兄妹开荒》、《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众多普通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的作品,都是在以普通群众为创作主角、以大众的审美为根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鲁艺众多优秀的作品中都是把人民群众搬到了舞台上,使得这种内容和形式成为了当时文艺创作的主流,以人为本成为了鲁艺精神的主旨。
三、鲁艺精神在歌剧《白毛女》、《星星之火》中的价值体现
1945年,在中国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们的集体努力下,诞生了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白毛女》。《白毛女》的出现既是对民间旧秧歌形式的批判继承,又是崭新的创造。它来自劳苦大众,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音乐,选题上与时代同步,与群众休戚与共,故而为大众所支持。这是鲁艺人的精神的凝结。歌剧《白毛女》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以及戏剧化的创作方法与经验、采用了人物主题音调的贯穿发展手法,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引入了西方
的重唱与合唱的形式以及和声、复调的创作手法;在乐队配置方面,采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在后期的演出过程中,该剧不断进行修改与完善,在塑造音乐风格的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化的戏剧”形式。这种形式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习惯,在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民歌等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这即是该剧的成功之处。《白毛女》成功的创作经验,激发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从而促进了中国歌剧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鲁艺音乐家们创作了歌剧《星星之火》,这是当时唯一一部大型的歌颂抗联英雄的歌剧,也是我国建国后的第一部大型歌剧。剧情讲述的是:年仅16岁的李小凤为了救父亲连夜上山寻找游击队,在交通员老李头的引领下参加了游击队,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抗联战士,与全村人民同心协力,取得胜利的故事。剧中塑造了李小凤、老李头、杨主任、裴大姐等人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展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雄伟气魄。《星星之火》在建国后的十年内,上演于全国各地,共演出了300余场,产生了宏大的社会影响,并推动了后来的中国歌剧的发展。
时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秉承鲁艺革命传统,
继承鲁艺人的精神,沈阳音乐学院将这部歌剧重新搬上了舞台,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复
排的《星星之火》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人民大众、媒体和专家的高度认可。2015年,对原作的剧本、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再创作,新排演的《星星之火》共分四幕:分别为“被逼上山”、“寻找游击队”、“斗争中成长”、“报仇雪恨”。相对于原作而言,复排的《星星之火》增强了戏剧性,内容更加简练深刻,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复排的《星星之火》既凝结了鲁艺的精神又体现了新时期“以民为本”的时代要求;音乐的民族性、作品的艺术性等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因素。
经过复排后的《星星之火》在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故事情节和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对其内容、形式、手法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了创新,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为该剧增添了艺术韵味以及时代内涵。除此之外,《星星之火》的创编人员对原剧本内容也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使得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演绎故事情节。如在贯穿全剧的旋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基础上,引入了合唱、重唱的形式。在舞台上向听者和观众呈现出了80人的合唱团,而且在音乐上采用了全新的现代编配技术,如交响序曲、幕间曲等交响乐队伴奏的形式,使得该剧更饱满立体,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在舞美灯光方面,不仅引入了新型的舞台机械、采用了全新的灯光、巨型的LED背板,而且在服装、化妆效果等方面与该剧的剧情、表演以及音乐相融,使这部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星星之火》和《白毛女》这两部歌剧之所以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秉承了鲁艺的音乐创作精神,根植于民间,有非常醇厚的人民群众的基础,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品位,而且在音乐表现中主要
运用的都是民族音乐,内容反映的也都是当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主要矛盾的尖峰所在。复排后的歌剧《星星之火》在借鉴了《白毛女》歌剧的艺术成果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例如同样都是选取了地域性的民族音乐为素材,但是《星星之火》在选取东北民歌、说唱、戏曲等音乐的基础上,并没有把当地耳熟能详传播度非常广的音调融进歌剧的音乐中,这就造就了《星星之火》的音乐选材视野更广,更能发挥其创作空间。在选材上,《星星之火》把《白毛女》中的阶级矛盾上升到了国恨家仇的高度,因为它所描述的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践踏,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取得胜利,歌颂的是守护家园,决不允许领土遭受侵犯的英雄。在表演形式上,除了像《白毛女》那样强调咏叹调的作用外,还更多地运用了重唱和合唱的歌剧音乐表现形式。剧中对人物性格的描述在音乐的运用方面也比《白毛女》中更加自由和灵活。我们鲁艺的创作者很想通过这部《星星之火》探索出怎么用歌剧来表现革命,不再用“话剧加唱”的方法,而是尽量地歌剧化,特别是第二幕,几乎没有几句台词,都是唱段。在时代特征艺术价值方面,复排的《星星之火》虽然描述的是上个世纪抗联战士抗击日寇的内容,但因为艺术家们的把70年前的故事在戏剧结构、音乐的表述等一系列催化作用下,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
四、鲁艺艺术特质的歌剧对我国歌剧创作的
意义及影响
南京艺术学院的居其宏先生曾经将中国歌剧创作括为:“广纳博收的艺术胸怀,以我为主的创造意识,贴近时代的题材选择,剧、诗并茂的剧本文学,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声乐为主的歌剧范式,旋律至上的音乐戏剧性思维、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唱演俱佳、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
中国歌剧发展近百年,呈现给观众的这种多元化的效果是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结果。然而,到底如何能反映时代特质和民族精神,怎样去创作,什么样的创作手法,什么样的演唱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什么样的音乐审美、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鲁艺歌剧创作点滴中都渗透着中国歌剧的艺术特质以及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诉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特征、优良的革命传统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风格,而且在体现“人民”方面更彻底,更淋漓尽致。无论是歌剧《白毛女》还是复排的《星星之火》,处处都彰显着与时代同步,与人民休戚与共、求真务实的中国歌剧的艺术特质及美学特征,为我国今后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黄奇石白毛女——中国歌剧的一面镜子[J]歌剧2016(01)
[3]韩焱对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及创作技法的分析[J]乐府新声2016(09)
[4]丁姝杰论红色经典歌剧再创作的思考——对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剧本改编的分析[J]乐府新声2016(09)
[5]星元看歌剧《白毛女》重新上演的感想[J]人民戏剧1977(03)
[6]居其宏论中国歌剧一度创作的基本经验[J]音乐探索2013(03)
(本文系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QL01)
马莉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5:2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58937182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白毛女》到复排《星星之火》看鲁艺歌剧的传承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白毛女》到复排《星星之火》看鲁艺歌剧的传承发展.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歌剧   创作   音乐   中国   艺术   形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