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辩证思维——关于《白毛女》与《小二黑结婚》的几点思考
作者:黄奇石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第21期
如今对民族歌剧的重视与扶持,是歌剧历史艰难曲折发展的必然,正因为多年来风气有点不对,“盲目崇洋,妄自菲薄”(贺敬之),导致歌剧路子有点偏。如果不加以扭转,就很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民族歌剧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一白一黑”。明于此,方能明白中国歌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一白一黑”,即《白毛女》与《小二黑结婚》,是中国民族新歌剧早期的两部经典之作。关于“一白一黑”,我的思考有三:如何看待“一白一黑”?“一白一黑”为什么能成功?“一白一黑”值得今天学习借鉴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一白一黑”
“一白一黑”是中国歌剧的双璧,具有奠基意义。一个是悲剧(“白”),一个是喜剧(“黑”),都诞生于中国歌剧的早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没有它们,中国歌剧的历史可能要改写了。
一、《白毛女》的创作是个“奇迹”。当年延安“鲁艺”的一群小青年(贺敬之20 岁不到,马可、张鲁20 多岁,张庚、舒强也只有30 岁出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赶出一部为“七大”献礼的伟大作品,且一出手就成为杰作,感动了亿万观众,尤其是盼望翻身解放的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心!
《白毛女》不仅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歌剧的诞生,更在解放战争(1946-1949)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舆论宣传作用,可谓“开国功臣”。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大反攻大进军的炮火硝烟中,它跟随着解放大军的胜利脚步,席卷了中国大地,“人人争看《白毛女》,处处传唱‘北风吹’”,盛况空前!这是世界歌剧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白毛女》自诞生起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演出场次之多、观众人数之众,难以统计;国内外反响之强烈,评价之高,复排演出之频繁,实属罕见。更为奇异的是,从诞生之日起,70 多年来,《白毛女》一直都在修改。仅剧作者贺敬之当年搜集整理的群众来信及各方人士的修改意见,就多达20 万字。为此,贺敬之称《白毛女》是广义的、真正的“集体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