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四)学宫

更新时间:2023-05-28 15:00:35 阅读: 评论:0

南京夫⼦庙(四)学宫明德堂
学宫位于⼤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逢朔望都到这⾥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夫⼦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修复了两旁的“志道”、 “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学宫是封建时代培养⼈才的场所,有不同层次,如县学、府学(路学、州学等)和国学,都与孔庙毗邻,以⽰儒学⽴国,修⾝的正统地位。学宫包括明德堂、尊经阁、敬⼀亭、崇圣祠和青云楼等单体建筑。从⼤成殿后门⾛出,即进⼊学宫区。
古时候,学宫⼀直是教育圣地,是江苏省最⾼的学府,是学⼦登科出⼈头地必须跳跃的龙门,也是地⽅教育、⽂化、⼈才的发源地。明代之前,学宫是为科举输送考⽣的途径之⼀。明代之后,进学宫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许多学⼦们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和“圣贤之地、读圣贤书、成圣贤之⼠”的愿望,来到学宫进⾏学习和⽣活。“地处庙内深幽处,悠悠传来读书声”,指的就是学宫内学⼦们学习和⽣活的场景。
⼤成殿后⾯的复原的宋代开凿的⽟兔泉古井和筹措朝考盘费碑。
⽟兔井,据《⾄今⾦陵新志》记载,秦桧曾在夫⼦庙学宫学习时,⼀天晚上见⽩兔⼊地,便叫⼈在此挖掘,挖到⼀丈处,有泉眼,泉⽔清澈。待秦桧考上状元,派⼈开凿造井,并亲⾃题写井名“⽟兔泉”。明代开国功⾂刘伯温曾专门撰写《⽟兔泉》,为泉⽔辩冤。“桧死为蛆,泉洁⾃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呜呼泉乎,终古弗谕。”意思是说:秦桧是奸⾂,但并不能诽谤冤枉⽟兔泉。
《筹措朝考盘费碑》,记录了两江总督李鸿章、左宗棠捐助考⽣进京会试费⽤的⼀段历史。⼀百多年前李鸿章、左宗棠⾃掏腰包分别捐出五千两⽩银设⽴“助学基⾦”,帮助家境贫寒,出不起钱赴京赶考的学⼦。但这⼀万两⽩银只是杯⽔车薪,不够⽤的。怎么办?于是他们想出⼀个办法,多筹集些⽩银投资于瓷器茶叶丝绸等⾏业,⽤滚出来的利息扩⼤捐助范围,碑⽂上说,⼀共筹集了“⼀万四千多⾦”。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担任过江南贡院的考官,碑⽂上对这批银⼦是如何分配的,哪些考⽣该捐助,都做了详细记述。碑⽂最后写着“上江⼆学宫会同该绅等在于学宫⽴碑以垂久远”,⽴于光绪⼗⼆年。
《筹措朝考盘费碑》是1992年⼏位市民在⽩鹭洲公园发现的
⼤成殿后⾯西边也有⼏块碑
这块六朝时期的《孔⼦问礼图》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图案为主的⽯碑,⽽它能够完好保存⾄今,实属不易。
《孔⼦问礼图》碑由碑头、碑⾝、碑座三部分组成,通⾼220厘⽶,形象端庄、⼤⽅。全碑⽤苏州花岗岩
制作,质硬⾯粗。碑头⾼75厘⽶、长117厘⽶、厚31厘⽶。篆额由国民党元⽼吴稚晖题字刻制:额周浮雕云纹。碑⾝⾼183厘⽶、宽104厘⽶、厚22厘⽶。其上部正中镶嵌《孔⼦问礼图》,下浅刻林森所撰得图、竖碑、建亭寓意记;碑阴(碑之反⾯)刻戴季陶题词。碑座宽130厘⽶、⾼62厘⽶、厚57厘⽶,雕刻成须弥座形。其上精刻6层式样:由上往下观,第~层为卷草纹,第⼆层为仰莲纹,第三层束腰刻西番莲纹,第四层为覆莲纹,第五层为与第⼀层对称的卷草纹,第六层为底座形,束腰两头浅刻如意头纹。使之显得庄重美观,华丽⼤⽅。
⽯刻制于南朝齐永明⼆年(公元484年),描述了春秋末年,孔⼦从家乡曲⾩去周都洛⾢(洛阳)问礼于⽼⼦的场景。⽯刻所表现的是孔⼦驾车⽽来,⽼⼦等⼈在⼤门前迎接的场⾯。左上端刻有“永明⼆年,孔在鲁⼊周问礼周流”的字样。此⽯刻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图⽂仍清晰可辨,⼈物形象浑朴敦实。
吴雅晖篆体字题刻“孔⼦问礼图”
这块⽯碑是由当年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制成,本来此碑树⽴在国民政府考试院即现在的南京市政府⼤院内。
  1932年,戴季陶去洛阳出差,在古董市场上购得⼀块《孔⼦问礼图》⽯雕。它由乌⽯刻制,长68厘⽶,
⾼43厘⽶。⽯雕刻于南朝齐永明⼆年(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公元前518年,孔⼦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从家乡曲⾩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的经历,途中他拜访了精通周礼的⽼聃(⽼⼦),寻求巩固鲁国奴⾪主政权之策的经历,获取周礼经典。⽯雕所刻的就是⼆⼈驾车,⼀组⾝穿古装⼈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图⽂仍清晰可辨,⼈物形象浑朴敦实,栩栩如⽣。戴季陶如获⾄宝,于次年命⼈凿⽯制碑镶嵌《孔⼦问礼图》,置于考试院⼤门内显著位置,周边专设花坛围栏并造有碑亭,叫“问礼亭”,以⽰师法孔⼦问礼之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作铭⽂,印证其为真品,称其为“连同美⽟”。  新制成的《孔⼦问礼图》碑由碑头、碑⾝、碑座三部分组成,通⾼220厘⽶,全碑⽤苏州花岗岩制作,质硬⾯粗。碑额有“孔⼦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吴敬恒即吴稚晖,以精湛篆书名列“民国四⼤书法家”。碑⾝上部正中镶嵌《孔⼦问礼图》,下部浅刻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撰“得图、竖碑、建亭寓意记”,反⾯为戴季陶的记述,“礼以节众,乐以和众。建国育民始于是,复兴⽂化在于是。愿与国民共勉之”。碑座雕刻成须弥座形,精
刻6层式样,庄重美观,华丽⼤⽅。
  当时考试院仿照清例,沿⽤了⼊闱、扃闱、弥封、⼊场等程序,这块⽯碑更增添了考试院“复古”韵味。当年放榜时,送榜队伍要特地从《孔⼦问礼图》碑的问礼亭经过,再将榜⽂送⾄门⼝的⼤⿊板上公布。
“⽂⾰”中《孔⼦问礼图》碑被推倒,问礼亭被毁,后来此碑⼜被运⾄朝天宫内,刻有碑⽂的正⾯向着墙壁。因为⾯壁⽽偏僻,故⽽少有⼈问津,⽯碑在冷清中幸存,安然度过了动荡岁⽉。1985年夫⼦庙⼤成殿主体⼯程完成后,经市政府批准,在朝天宫宫墙根静卧⼗数年的《孔⼦问礼图》碑被运往夫⼦庙,供⼈瞻仰,终于重见天⽇。
《集庆孔庙碑》,碑⽂是元朝⾄⼤⼆年(1309年)重建孔庙时由卢挚撰写的,到元⾄顺元年(1330年),由纯斋王公书写刻⽯。
《封⾄圣夫⼈碑》,碑为青⽯质,通⾼2.5⽶,宽1.15⽶。厚0.24⽶,碑额上浅刻云龙,正中阴刻篆书,“加封敕书”4字。碑⾝四周浅刻云纹,碑⽂楷书两段16⾏,满⾏33字,记载加封孔⼦⽗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颜⽒为启圣夫⼈;特封孔⼦妻为⾄圣夫⼈。除有数条裂纹外,碑⽂尚清晰可读。
《封⾄圣夫⼈碑》,讲的是元⾄顺⼆年(1331年),⽂宗皇帝颁旨加封孔⼦之妻为⾄圣夫⼈之事。
夫⼦庙原为上元、江宁两县⽂庙。元朝统治者为了利⽤儒家思想,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的,继元⾄⼤元年(1308)加封孔⼦为⼤成⾄圣⽂宣王之后,⼜于⾄顺⼆年(1331)六⽉加封孔⼦的⽗母,九⽉加封孔⼦的妻⼦、学⽣等,并⽴碑于⽂庙。
《封四⽒碑》为青⽯质,同⾼2.36⽶、宽1.15⽶、厚0.24⽶,碑额上浅刻云龙,正书阴刻篆书“加封敕书”4字碑⾝四周亦浅刻云纹,风格与“封⾄圣夫⼈碑”同。碑⽂楷书20⾏,满⾏44字,分别记载加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郕国宗圣公、孔伋沂国述圣公,孟柯为邹国亚圣公。颜回,曾参为孔⼦的弟⼦,孟轲为孔⼦的再传弟⼦,孔伋为孔⼦的孙⼦。碑⾝有裂纹,⽂尚清晰可辨!
⼤成殿后⾯与学宫⼤门之间的空地
学宫⼤门西侧是华夏教育展⼊⼝
“华夏教育展”以实物、图⽚、⽂字和流程图的⽅式介绍了中国教育⼏千年来的发展。
南京夫⼦庙学宫也称为“东南第⼀学”,始建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今有近⼀千多年的历史。南京夫⼦庙学宫是古代学制系统最完整的官学。北宋时为江宁府学,是南京府级官学之始。元代改宋代的江宁府学为集庆路学,明初朱元璋改集庆路学为⼤明国⼦学,之后,⼜改为应天府学;清代改应天府学为上元、江宁县
学,并开办尊经书院。因此,南京夫⼦庙的官学是⼀本中国古代办官学、兴私学、建书院、设贡院的历史教科书,它记载了从古到今,南京是江南乃⾄全国的教育中⼼、官学重地,印证了“天下⽂枢”当之⽆愧的历史地位。同时积累了中国古代教育体制、教学⽅法等宝贵的经验,载⼊中国教育发展史册。
“东南第⼀学”五个⾦⾊⼤字,是由清代南京本⼟状元—秦⼤⼠所题写。秦⼤⼠⾃幼聪明,10岁能写诗,
集“诗、书、画”三绝于⼀⾝;23岁时,在江南贡院考中举⼈;38岁时,进京赶考,在皇太后60圣诞的万寿恩科中考上状元,为清朝第43位状元。
古时候,学宫⼀直是教育圣地,是江苏省最⾼的学府,是学⼦登科出⼈头地必须跳跃的龙门,也是地⽅教育、⽂化、⼈才的发源地。明代之前,学宫是为科举输送考⽣的途径之⼀。明代之后,进学宫学习成
为科举的必由之路。许多学⼦们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和“圣贤之地、读圣贤书、成圣贤之⼠”的愿望,来到学宫进⾏学习和⽣活。“地处庙内深幽处,悠悠传来读书声”,指的就是学宫内学⼦们学习和⽣活的场景。
俗话说:“⾃古江南多才⼦”,历史上从夫⼦庙学宫⾛出了多名安邦治国的名⾂、教育家、⽂学家和艺术家。三任江宁知府的王安⽯,南宋忠⾂⽂天祥,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孔⼦后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清代著名⽂学家袁枚,民族英雄邓廷桢,清代名⾂林则徐,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等⼈都曾在学宫⾥留下了他们的⾜迹。
“⼤明国⼦学”由清代南京状元秦⼤⼠题写。东晋时,丞相王导提出“建明学校,阐扬六艺”。东晋咸康三年(337)在秦淮河南岸建太学,南唐时在镇淮桥北建学宫。北宋景佑元年(1034)学宫和孔庙迁到今址。绍兴九年(1139)称建康府学,元⾄正⼗⼆年(1275)改名集庆路学。明初改为国⼦学,洪武⼗四年(1381)⼜改名为应天府学,国⼦学迁到鸡笼⼭南,即今东南⼤学。清顺治七年(1650)改为上元、江宁两县县学,直到光绪年科举废除。
学宫布局为⼆进⼆院式。第⼀进以明德堂为主体建筑,与东西两厢组成四合院;第⼆进以尊经阁为主体建筑,与两厢组成四合院。
第⼀进院内东西两侧分别有“习礼亭”和“仰圣亭”
习礼亭内摆放着“礼运钟”
礼运钟于1999年9⽉铸造,钟⾼2.55⽶,寓意纪念孔⼦诞⾠2550年⽽建,重4吨,撞之其声浑厚,余⾳悠扬。钟⾯精雕细刻,图⽂并茂。钟名由孔⼦第七⼗七代嫡孙⼥孔德懋题写。
上部刻有孔⼦周游列国图案,中有铭⽂,下部周边刻有四只麒麟合璧,寓意吉祥如意,繁华昌盛。
仰圣亭
仰圣亭中铸造有圣⾳⿎
圣⾳⿎,仿湖北崇阳出⼟的商代青铜⿎。⿎⾼2⽶,寓意喜迎2000年⽽铸,重1000公⽄,⿎⾯直径1⽶,⿎⾝长1.2⽶,其整体铸造的青铜⼤⿎堪称全国之最。⿎⾝铸有《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语录 16 条,有“学⽽时习之,不亦悦乎”等名句。
圣⾳⿎与礼运钟于1999年9⽉同时铸造。⿎名也是由孔⼦第七⼗七代嫡孙⼥孔德懋题写。
明德堂。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1986年⼜经⼤规模修复。据说当年⽂天祥为元军所俘戴枷北上⼩住南京,遇上南京降元的⼤⾂留梦炎在给战后复建的夫⼦庙撰写“明伦堂”三字,⽂天祥见到丧权辱国者的如此⾏径,当即挥笔写下“明德堂”三字,众⼈以为错,⽂天祥解释说:“德就是忠信,忠于国家,取信于民。⽂天祥⽣不能救国,死亦为⿁雄,雪九庙之耻,复⾼祖之业,誓不与侵略者同⽣。故改伦为德。”明德堂的匾额就这样传挂⾄今。据《⾦陵胜迹志》引《荷⾹馆琐⾔》⽈:“旧额本宋⽂⼭⼿笔,故后⼈
不敢易也”。
明德堂门⼝悬挂的楹联,由国民党元⽼于右任先⽣题写“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意思是说:评论古今离不开才情和学识修养,博览万物能通晓⾃然与社会规律。
其它地⽅的夫⼦庙建筑群中只有“明伦堂”,何以南京夫⼦庙例外,叫作“明德堂”。其实,南京夫⼦庙内,明德堂原来也称“明伦堂”,只是当年元军即将攻克南京之时,⾝陷囹圄的民族英雄南宋宰相⽂天祥,为了表明他宁死不屈的决⼼,亲⾃⼿书,改“明伦堂”为“明德堂”以明效忠国家、报效民众之志⽓,故保留⾄今。
明德堂前檐卷棚顶
明德堂现辟为雅乐宫,演奏古代宫廷雅乐,再现中国古代令⼈惊叹的雅乐风情,舞台正上⽅“⾦声⽟振”四字匾额,为清代乾隆皇帝颁赐的。语《孟⼦万章》:“孔⼦之谓集⼤成。集⼤成也者,⾦声⽽⽟振之也。”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修复了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在学宫院内,有⼆块学宫碑,左边是“明代学宫碑”,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教化天下,稳固政权,激励天下⼠⼦学⼈,遵循儒学,于明洪武⼆年(1369年),命礼部撰⽂,规定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们的学习内容及⾏为准则,史称“学宫条规”。
右边是“清代学宫碑”,该碑⽂系清代顺治皇帝为规范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们的学习,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命礼部⽴⽯于全国学宫。
院内东西两厢前分别⽴有朱熹“学⽽不厌”、“诲⼈不倦”砖碑。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称朱⼦,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5:0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257235583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京夫子庙(四)学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京夫子庙(四)学宫.pdf

标签:学宫   中国   南京   考试院   教育   问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